标签 认知 下的文章+
-
诱骗——PUA——精神控制——规训——权利关系建构——社会结构建构。——以上是一种抽象的渐进,在某些具像的社会议题上(如“社会性别”),它们指向同一社会存在,但逻辑分析、价值强调以及叙事立场在不同的层面上。不先明确这些,注定会是无效沟通。(a:vim,d:211207)(#沟通 #认知 #形式系统.)
Dec 07
-
[c:形式系统]是[c:理论]进一步抽象,而[c:理论]是[c:现实]的抽象。[现实]的另外一种呈现形式是[c:现象],[c:现象]是未经系统性形式化的认知晶体,[c:现象]仍然是有[c:理论]支持的,只不过这些未经系统性形式化验证的理论,往往无法生成合法的形式空间,而仅仅是一种用于支持叙事实例化的泡沫路径。所以,这类中层理论(或现象理论)往往只能用于事实的简化叙事,而无法有效用于事实的系统分析或者工程调节。(a:vim,d:211103)(#理论 #形式系统 #认知.)++
Nov 03
-
社会议题的研究分析过程中,形式演绎和道德判断不能混,不然两边都会很搞。(a:vim,d:211027)(#社会科学 #研究 #认知.)
Oct 27
-
分析一个事情里,某个概念的定义,可能是一个函数,也可能是一个数组取值,写论文,后者也行,做复杂系统的分析,还是有点前者的思维的好。(a:vim,d:211027)(#形式系统 #认知 #研究.)
Oct 27
-
更好的认识世界,需要把自己客观化;有效的调节社会,需要把自己对象化。任何把自己特殊化的理论和实践,都必然形成一个不同程度上扭曲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变。虽然这是客观情况,但专业化一定意义上就是通过模型和计算解决这些偏差,然后抽象出一般理论,弄清楚基本面,然后把这些变量也纳入模型,使得未来可以更好的分析和调节它。(a:vim,d:211026)(#形式系统 #认知 #理论.)
Oct 26
-
理论无法自证其合法性,逻辑自恰只具有边缘条件和限定维度内的有效性。如果一种说法或者原则,只给了特定理论有限形式系统内的论证,而没有给出其适用条件和合法边界,那么这种提法,只具有观念层面的审美价值,以及概率上的有效性,而不具备实质上的合法性实质——说得直接且暴躁点就是:以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为逻辑起点的道理都是扯淡。(a:vim,d:211015)(#形式系统 #理论 #认知.)++
Oct 15
-
物理学家是如何描述世界的++
Oct 13
-
到底学习多少英语词汇和语法,才能流利的表达你的想法、以及与人沟通。这不取决于你掌握的词汇量,这取决于你的认知范围和沟通需求。如果你能在认知范围内所有的事物都表达出来,你只掌握一两千个单词和一二十条语法规则也是够的,比如英美的七八岁的孩子。而如果你的认知里没有相关内容,那掌握再多单词和语法也是没有用的,比如一些场域非常具体的理论和专业的概念。(a:vim,d:211009)(#语言 #学习 #认知.)++
Oct 09
-
我想准备一门公开课,专门讲:如何用形式化方法和系统性思维,对社会议题、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进行有效理解和分析。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于,把社会主体纳入社会系统,同时把社会意识纳入主体实现,以及将主体对象化,然后通过分层次、分维度、分阶段的抽象,把现象还原为系统过程和形式系统,然后将其重新还原到社会场域和心理场域中,重新验证其适用性,如果可用,先用起来,同时保持一定的容错方差和结构张力,以应对在触及边缘性事件性,系统的重构。(a:vim,d:211008)(#形式系统 #认知 #方法论.)++
Oct 08
-
根据费曼的说法,双缝实验中,之所以光会同时表现出粒子和波的性质、并在对面的幕布上呈现为特定的概率分布,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光不是基于一定的概率穿过其中的一个缝,而是光在同一时间,经过了所有的缝。
Oct 04
-
经济学的数学化倾向很坑人,搞得好像不写数学公式就不显水平式的。问题是,如果你只能靠很复杂的数学公式来解释社会经济现实,可能只能说你的建构能力很次。好的模型的架构,对于解释现实,应该是很直观清晰,过于复杂的模型及其数学表达,只能说,建模的人对现实的理解不怎么到位。(a:vim,d:210923)(#理论 #模型 #形式逻辑.)
Sep 23
-
如果你把社科领域的中层理论,理解为其形式系统超集里的有限维度和边界条件内的“实现”;然后你再去看把这些中层理论当成原教旨的社会理论和意识形态,你就会发现,一切都还荒诞得蛮有趣味的,所谓的现代文明人和原始社会的人的差别原来没那么大的说。(a:vim,d:210923)(#形式逻辑 #认知.)
Sep 23
-
做研究的人,不管是做理论研究还是政策研究(或者战略研究),都需要足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现象需要充分展开并形式化后,才能够被理解。事实的分析,就和编程一样,需要多个层次的抽象,不同层面的抽象,应对不同的场景、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抽象展开得到位,才不会陷在现象里出不来,问题才有解决的基础。(a:vim,d:210923)(#认知 #抽象 #模型.)++
Sep 23
-
“大是大非”面前要不要“科学事实”——这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简单说:我们先去除脑残和抹黑的那部分人,然后我们把这个问题展开、再形式化,你会发现,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而是议题集合下的视角选择和价值排序的问题。其中的“大是大非”和“科学事实”,都可能同时拥有2个以上的态(是非,真假),在维度和数量都缺失的情况下,根本不足以讨论这个问题。(a:vim,d:210920)(#认知 #形式逻辑.)++
Sep 20
-
闲话:如果一个事物的表述复杂到一定程度,如果它本身没有错的话,通常意味着它的模型是可以被重构的,缺的可能只是信息量和形式工具,以及对于自身的解构——然后事物会简洁许多,可以对比地心说和日心说时不同的太阳系行星运行轨道。(a:vim,d:210920)(#认知 #形式逻辑 #模型.)
Sep 20
-
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是客观实在的近似反映,语言是思维的近似表达”这点,也是哥德尔定理的一种表现。作为形式意义上的语言,可以转化为有限公理和一定规则下的符号逻辑系统,即一种符合定理条件的形式公理系统。根据哥德尔定理,这样的系统中不完备,存在不能用该系统证实的命题,对于这个系统来说,就是语言对思维的表达不完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Sep 18
-
可以用认知虫洞来替代认知短路的概念。(a:vim,d:210909)(#认知 #形式.)
Sep 09
-
自旋泡沫:如果空间具有自旋网络的结构,那么时空的结构如下:选自旋转网络的一张图,移动一个点,形成一条线,线的运动,画出一个面,一个节点扩展为N个节点;面相交于线,而后相交于顶点,形成泡沫一样的结构。二维的自旋网络图从而可以表示三维的空间。通过绘制节点与连接从一个网络到另一个网络的变化轨迹,也就是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剖面图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就引入了第四个维度,这个维度可以理解为时间。即:空间就是自旋网络的几何,时间就是自旋网络的运动。
Sep 09
-
所谓常识,不过是18岁之前偏见积累的总和罢了。(a:爱因斯坦)
Sep 09
-
与其将认知理解为机械系统,可能将其理解为泡沫空间更接近现实情况。虽然都存在态的变化,但是机械系统理论上是客观不变的,而泡沫空间中的泡沫路径是会变化的。认知尺度、角度和向量的组合,会不断的建构认知的实例。再通过形式系统的映射,认知的不确定性是必然的,确定性才是偶然。(a:vim,d:210907)(#认知 #形式系统.)++
Sep 07
-
高维形式系统中为真的逻辑,在其低维子集形式系统中应然为真,但缺失的维度将导致该逻辑在高维形式系统中内含的低维形式形系统中无法被演绎。这将导致它要么被直接视为公理或者常数,要么被忽视,而无法被理解。理解是一种内涵,而非一种过程。除非你能抽象出缺失的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补足必要的形式空间。这能让你获得额外的自由。这种情况在工程意义上被称为兼容,在认知意义上被称为智慧。(a:vim,d:210907)(#形式逻辑 #认知.)
Sep 07
-
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威廉·詹姆斯)
Aug 30
-
牛顿之后,哲学就没跟上过科学的世界观。
Aug 29
-
通常许多被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往往并不难找到反例,只是当事人的生活圈子和知识结构,让他见不到这些反馈而已;如果这些道理是理论层面的,用他所了解的理论分析起来,完全自恰,毫无问题,于是觉得真理在手——但如果用上形式逻辑和范畴论,反例甚至不是个案,而是常态。(a:vim,d:210729)(#道理 #形式逻辑 #GS.)++
Jul 29
-
数据的流动性越强,结构性就越清晰——因为数据流动在结构中。(a:vim,d:210724)(#认知 #知识.)
Jul 25
-
故事从后来往前看才有意义,从现在往以后看,有的只是无数的可能性和概率。
Jul 25
-
我们的很多观念、想法和习惯其实是习得,来自身边的其它人,甚至是遥远的古老的抽象的文化共同体,我们却总想用个人那些微小的经验去论证自己的合理性,其实荒诞,而且往往容易和别人冲突。
Jul 25
-
逻辑思维、批判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
Jul 19
-
悖论不存在于对象世界,而存在于形式空间,所以,没事实的悖论,只有形式的悖论。——这句话的现实作用在于,话说不到一起的话,没什么好争的,问题可能不是语言的问题,也可能只是语言的问题(a:vim,d:210709)(#形式逻辑,#悖论.)
Jul 08
-
狭义和广义的区别:在对象属性不变的情况下,狭义比广义有更多的条件约束和形式假设,广义比狭义更有抽象性和普适性。(a:vim,d:210708)(#形式逻辑,#抽象,#认知.)
Jul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