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认知 下的文章+
-
宏观、中观、微观的区别是什么?不要从尺度上去理解,要基于系统思维去理解:宏观对应的是趋势和规律,属于“命·运”,调节全体;中观对应的是制度和规则,属于“秩·序”,调节生态共同体;微观对应的是行为和反馈,属于“策·略”,调节行为主体。都不容易把握,最复杂的是中观,原因以后再说。(a:vim,d:210706)(#系统思维,#认知.)
Jul 06
-
很多时候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来自[c:概念],比如社会性别议题中的“冠姓权”这个提法。这就是个认知陷阱,如果你以此为起点,后面的破题和承题就是入坑,解决方案基本无从谈起。原理:“冠姓”是一种社会结构功能性的安排,“权”是一种个体的价值标榜,一个系统性议题,一个主题性议题,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议题短路,如果同时又是用生活语言讨论,基本上会出现一个议题广场,而无法形成深入讨论的认知和对话基础。(a:vim,d:210705)(#认知,#沟通,#社会性别.)++
Jul 05
-
“人性本善”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概念:“本”是主体性的,“善”是观念性的,“本”无所谓善恶,率性而行而已,不用绑定“善”,那是下一个层次的议题,混在一起容易引起反向的东西。(a:vim,d:210703)(#伦理,#认知,#哲学.)
Jul 04
-
[c:道德]对人和社会只有极其有限的调节作用,因为其本质是社会性次生的,是属于[c:社会人]的属性和尺度,相对于更广义的[c:人]的概念超集,[c:道德]预测和分析不具备相关形式逻辑的基础。两个形式空间能够映射,但不表示A空间的方程能用于解B空间的问题。(a:vim,d:210703)(#形式逻辑,#道德,#认知.)
Jul 03
-
对于[c:意义]和[c:价值]这些[a:观念性]的东西,还是抱着[c:解构]的心态去看去做的好。有无相生,你立起了一个[c:意义]和[c:价值]的观念尺度,你必然同时得到它的反面,没有例外——要么你有能力包容一切,要么,你也可以选择“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这里讨论的不是观念,而是认知。(a:vim,d:210703)(#观念,#意义,#认知.)
Jul 03
-
搞理论也好,做决策分析也好,套用理论时要有合法空间约束,也就是任何一个社会议题的讨论,关联性的条件集合的边界得界定清楚,否则就是理论的表演赛,舞台上打套路而已。(a:vim,d:210702)(#理论,#战略,#咨询.)
Jul 02
-
绝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时候,其日常的思考和表达,极其的凑合,仅仅具有基本的功能性意义,但也凑合着能用。但如果你想要严肃地去理解他,你会发现,其只能被简约的理解,而无法被严格的转述。因为在其形式空间中的形式逻辑,只有存在主义的形式意义,而不具备现实主义的逻辑基础。(a:vim,d:210618)(#形式逻辑,#认知,#人格.)++
Jun 18
-
认知本身的形式化分析,在直觉上是可能的,某种意义上,它能使许多的人的日常甚至严谨的理解和表达显得像小孩子的异想天开,而沟通的基础也能用信息论直接分析。也许不久的将来,分析哲学会直接数理化,或者成为一种交叉学科(而非元学科)而存在。(a:vim,d:210618)(#分析哲学,#AI,#认知.)
Jun 18
-
第一不完全性定理(哥德尔, 1931a)任何可以进行一定数量初等运算的一致形式系统F都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有些F语言的表述在F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
Jun 16
-
兼听不一定明,你还需要有对各方说法进行事实还原的意愿和能力,否则你仍然会被带着跑。更要命的是,人家也不一定故意要造假或者骗你,他们可能真这么理解,或者下意识的需要把情况往对自己最有利、最有安全感的方面上描述。然后现象就这么在一轮轮一层层的叙事中,啥也看不清楚,影响了你的最终判断和决策。(a:vim,d:210608)(#认知,#社会.)
Jun 08
-
所谓的小概率事件,是指这件事是无法基于基本面分析出来的。
Jun 04
-
现代知识论意义上的一个悖论:理性的发展和理性的局限是同构的,知识对于人的建构和知识对于人的束缚是同一件事情。这个不分人的身份、智商和社会地位,所以我们往往看到一个很有知识的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无知的与其知识水平总体对应。即在讨论一件事情时,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正确运用和错误运用的程度比,和普通人基本持平。也可以理解为,人对于认识论的掌握水平,与其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没有对应关系。(a:vim,d:210604)(#认识论,#认知.)
Jun 04
-
当你不论说什么,对方都点头说是是是,而且还给你一个安静的微笑时,可能是因为你们关系好,也可能是因为他很礼貌,但基本上你们应该没说到一起。(a:vim,d:210603)(#沟通,#人际关系.)
Jun 02
-
大多数人的认知,都停留在名词概念上。都是普通人的情况下,别人比你多想一层,多知道一层概念,或者多了一点信息,多一点逻辑,也就认知碾压了。(扼杀黑暗@知乎)
Jun 02
-
不要把形式科学和自然科学混在一起,这样会像猫玩毛线团一样,把知识弄得特别复杂、找不到头绪;更不要把科学逻辑和价值观念混为一谈,这样像用墨水洗白衬衫一样,一旦洗过,你的世界里将只有“真像”,而没有“事实”——获得知识不容易、理解知识可谓艰难,但污染知识,只需要你有立场就行。(a:vim,d:210531)(#知识,#认知.)
May 31
-
当我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emmm……就是那种……那种……那种感觉……不是那种……反正就是那种……你知道吧……就是那种……那种感觉……哎我也说不上来……
May 06
-
之所以有悖论,是因为观察者在逻辑中。(a:vim,d:210430)(#认知,#形式逻辑.)
Apr 30
-
先知的坍塌:当观察者放弃了“他者”的定位,选择了入局,Ta就不再具有先知般的确定性,而成为不确定性的一部分。确定性只存在于符号逻辑的世界,事实世界存在的只有动态建构的概率集合以及条件实例。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因为虽然不确定性是必然,但路径可以优化、概率可以叠加。(a:vim,d:210428)(#确定性,#实践.)
Apr 28
-
利他和[公益]两个概念并不对应,它们不在同一个逻辑系统中,利他对应的是慈善。公益对应的更合适的概念是[公共性]和[正外部性]。(a:vim,d:210426)(#公益,#认知.)
Apr 26
-
理解和分析社会议题或者人与人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有[同构性]这个意识。当我们说不同问题的背景和形成原因是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一体X面时,我们指得就是它们具体某种意义上的同构性。即,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建构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会输出一系列相关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所有的结果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一定的概率内,是同一个事物。(a:vim,d:210423)(#同构性,#认知,#系统论.)
Apr 23
-
所谓的“看到第X层”,表达上是很直观,但不够精确。事实上它指得是:你能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一件事情构成要素及其系统性,不同量级的不同相关性的变量的集合,通过不同的分析框架,构成了复数的议题叙事。第1、2、3、4、5层,往往“低”层次是完备性较低的,容易被“高”层次的框架所包含,“层”的概念虽然直观,但可能影响人对“系统性”的概念的理解。(a:vim,d:210418)(#系统性,#分析框架,#认识论.)
Apr 19
-
认知和沟通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的场景:逻辑的叠加态带来的叙事空间的现象化,与人的观念性建构的内生性诉求相映射,导致从主观和客观,都无法有效的建立通信,所谓的沟通,往往也就成了表演赛。(a:vim,d:210406)(#认识论,#形式逻辑.)
Apr 06
-
有些同学想通过学哲学来寻找人生的意义,结果不幸选择了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没法回答Ta人生的意义,意义这东西不是科学的,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它也可能也不是哲学的……
Mar 31
-
古希腊哲学家研究世界的本原是甚么,康德认为宇宙起源这种问题是个物理问题,哲学家回答不了,哲学家要问知识是怎么来的,康德推动哲学的第二次转型:知识论。科学哲学是第三次转型,哲学是做概念分析的,不是研究世界观的。你们会不会觉得哲学家越来越没出息了,从最初研究一切自然哲学,到现在只能做概念分析,但石里克他们头脑还是很清楚的,科学哲学家是科学大厦的质检员,负责检查哪些知识不是“科学的”
Mar 31
-
学术论文该小题大作切忌大题小作,说句糙一点的话:你书都读的不够多,水喝得那么少怎么尿的出来?连憋尿都憋不出来
Mar 31
-
如果有一件事过去人们都是这么说的,但是你发现以前这样不对,这就是好的论文。但如果你说你的论文是来填补一个从来都没人研究过的空白,这种说法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人类知识的空白是无穷之多的
Mar 31
-
数学家会说遇到无穷大就是你没定义好,物理学家会说没定义好没关系,反正我的理论只要能和实验对的上就可以了
Mar 31
-
人的思维为什么乱,因为我们永远在现象层面理解和思考问题,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意识的层次。参考这张图:我打开了一个电脑终端,在这个终端中我是vim@local;然后我通过这个终端登陆到了另一台电脑vdb上,这个时候,我成了vim@vdb++
Mar 23
-
小数定律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从大样本中得到的结论错误地移植到小样本中。比如人们知道掷硬币的概率是两面各 50 % ,于是在连续掷出 5 个正面之后,就倾向于判断下一次出现反面的概率较大。其实下一次出现反面的概率还是 50% 。
Mar 22
-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客观”的能力,有两种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你:一个是人类学,让你对“社会人”有比较系统性、整体性的认知;另一个是分析哲学,让你对“观念人”能进行逻辑的展开——此外,你还需要认识到一点:这两种知识体系的分析对象,包括了你自己,你需要对自己也保持一种“他者”的自觉。(a:vim,d:210322)(#客观,#认知.)
Mar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