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科学 下的文章+
-
三次分配为社科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基础分析维度,如关于女性裙子长度与经济景气的关系,就可以用这个来进行探讨,男女矛盾的社会性别议题同理,经济现象的背后逻辑,用N级分配博弈的傅里叶变换下来,这就是当下的社会现象了。(a:vim,d:240220)( #三次分配 #社会计算 #社会科学 .)
Feb 20
-
#小现象 有些时候,写一篇社科论文,比在晋江水一边爽文还容易。写小说至少还要构思一下,组织一下文字确保通顺是吧?某些表达某种极端观念的论文,都不用思考,列出小字报标题,其它素材复制粘贴就是,真实性确认那是没有的,客观性更是不用考虑的,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去重。
May 31
-
社会议题的正当性计算,或许并不适合用“权力-义务”这组合概念,很多时候用“+-权利”作为基础更合适。前者是主体性视角,可以被非常“灵活”的运用,而后者基础是系统性/程序性视角,更符合宏观中观层面议题的分析讨论。(a:vim,d:230319)( #认知 #形式科学 #社会科学 .)++
Mar 19
-
美国大学大部分人文社科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套概念和语义的组合及叙事,而缺少知识的意义。很适合AI化,那效率还更高些。
Jan 28
-
要防范一切不受约束的权利的膨胀,尤其是以形式公权力形式存在的事实私权利。公权力是抽象的存在,私权利才是真实的。也要警惕某些私权利的知识买办,他们很擅长拿抽象社科理论把水搅浑,想方设法的把公共利益从公权力那里转移到私权利手上,以便自己也能从中分一杯羹。这其中有一部分是真学术水平不高,但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权利买办也着实不少。(a:vim,d:230127)( #代理人 #权利 #知识分子 #社会科学 .)++
Jan 27
-
对于大多数搞社科研究或者社会管理的人而言,其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可能需要从面向过程转为面向对象,抽象出一半方法论的同时,洗掉观念预设、矫正主观形变,他们的常规性操作才能保证得较有科学性。当然,还是有少数牛人可以不必如此的,但根据我混迹各种学术会议或者工作研讨的活动经验,这类人的比例真的不高。(a:vim,d:221230)( #社会科学 #思维方式 #会议 #认知 .)
Dec 30
-
没有数据,但我相信,现阶段留学美国,利好人文社科专业。无它,在美国看来,这等于送钱接受洗脑。现代社会科学的底层叙事是利好欧美的,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对人文社科的前置叙事进行反思的。批判性思维不行、甚至逻辑化思维也不行,形式层次就不匹配。(a:vim,d:221219)( #留学 #社会科学 #闲话 .)
Dec 19
-
理工生与社会科学++
Sep 30
-
因果问题++
Jun 01
-
疫情期间增加货币供应和流动,是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和贫富分化加剧的。因为缺少对应的价值供应和价值回归(清空),货币本身的流通和分配必然会按数学规率走。再抽象一点,缺少功能价值对标和约束的权利凭证,必然会越过合法边界,并越来越多地在一个纯形式演绎下的非法域中活动,常态的正当性在这个超限空间里是没有意义的。(a:vim,d:220522)( #正当性 #形式系统 #社会科学 .)++
May 22
-
社会议题的研究分析过程中,形式演绎和道德判断不能混,不然两边都会很搞。(a:vim,d:211027)(#社会科学 #研究 #认知.)
Oct 27
-
“平权/女权——人权——自由价值——人本思想”。这四个概念,从后到前分别是前者的母题,但前两者是无解的,后两者是把定理当成了公理,是没有意义的。也可以说,现代性的范畴本身就是一个形式悖论的集合,在此基础上的绝大部分的西方社科研究,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他们在现在的形式系统里可见的解,都缺少必要的合法性的形式基础。(a:vim,d:210814)(#现代性 #GS #社会科学.)++
Aug 14
-
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科学论证
Jul 28
-
社会科学和社会工程学可以借鉴计算机科学的形式经验:如果你把社会现场视为runtime,社会事件和人视为program和object,组织制度视为os或者vm,等等,理论上是可编程、可计算的。在形式方法的意义上,类似物理学实践和数学方法的关系。(a:vim,d:210712)(#社会科学 #社会工程 #GS.)++
Jul 12
-
真的想求求那些很有“权利”意识的同志们,不管追求的是哪一种“权利”:你们不要再读那种在中层理论里绕啊绕啊绕的“X权理论”了,它们有它们的价值,但它们只是整个社科知识体系里局部碎片化的一小块,拿它们做全部,你们关于社会的认知就只是一块碎玻璃,整个社会在你们看来都是畸形的。(a:vim,d:210418)(#社会学,#中层理论,#人权.)
Apr 18
-
现代社会科学对于社会解释能力的丧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知识论层面的困境,旧的认识论不再适应越来越精细化的社会现实和知识空间;2.观念的主体化和内卷,即形式逻辑、观念标准与事实系统的脱钩;3.知识的学科化导致的逻辑系统的碎片化倾向,这导致了细分的知识体系与总体性的社会事实的异化。(a:vim,d:210415)(#形式逻辑,#社会科学.)
Apr 15
-
服务业拖慢经济发展,现象如此,但要把这当成个问题,这经济学也研究得不怎么样。这个和把GDP的增量当作经济发展本身,犯的是同样的认知错误。制造广义通胀,却不谈分配配套,这经济社会是玩不下去的。(a:vim,d:210310)(#GS,#经济学,#发展.)++
Mar 10
-
一个关于经济关系分析框架:[交易性分配]和[权益性分配]。前者指基于广义商品的资源交换,买和卖之间有着实体交易物;后者则无需广义商品做基础交易物,只需要在社会权利关系中,定义出纯粹的权责分配关系,并制度性的予以保障即可。两者的差别主要在是否有实质性供给的[广义商品]作为交易抵押品,类似美元印钞是否有黄金做抵押。(a:vim,d:210128)(#GS,#经济学,#政治学.)
Jan 28
-
今年开始,对各种观念和现象少做单纯的批评,批评时,也尽量在放[一般社会学|GS]的框架下讨论。如果box里先放了简单的评论,后面也得找合适的时间和内容,对评价的内容做一些建议性的分析和阐述。(a:vim,d:210127)(#GS.)
Jan 27
-
代理人红利是一种权益性红利,指得是中间人(或专业人士)通过代理特定社会群体的权利,从中获得的社会结构性收益。比如政治家、金融家、互联网平台、律师、媒体、部分知识分子干的活儿。虽然这种收益往往被表现为服务性收益,但本质上这是一种权益性收益,基于的是社会结构性权益的分配关系。(a:vim,d:210123)++
Jan 21
-
政治理论的作用不是用来指导政治实践的,而是用来为政治实践提供合法性辩护的,就像经济学并不是用来研究经济的,而是为经济政策提供话术依据的
Jan 04
-
GDP数字,价值创造,权利分配,这是三件事情,但经常被人混在一起说——GDP是流动性的计量,价值创造是分配对象的增量表达,而权利分配则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主体在社会存在赋权——扯这么一堆想说的是,我感觉这里面有分析维度的短路,现在还没法准确表达,先记下来,以后再补
Jan 01
-
解决bug的一种策略:把bug说成feature
Dec 18
-
一种理解经济学的方式:把理解为一种包含了生产和分配的社会拓扑结构和系统过程,面对对象的分析维度集合来系统性分析++
Dec 17
-
社会科学往往是“越专业越无效”,原理在于: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对于该系统的有效性是有限的,且存在大量现象层面的[假性有效]。抽象一点说就是:N为无穷大,x为有限数,N和N-x各形成一个空间,N-x虽然也是无穷大,但N-x无法覆盖N,N-x空间的里的形式逻辑,对于N空间中的形式逻辑,存在大量的假性对应——社会就是这个N,社会科学里的具体学科就是N-x++
Dec 16
-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总要怼中产阶级,得先说清楚,我怼的是观念意义上“中产阶级”矫情意识形态,而对逻辑意义上的“中产阶级”,我是很客观的在分析他们逻辑上的问题,而对现实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人,我是持有非常朴素的人文关怀的——如果不理解我在说什么,可以多看几遍
Dec 13
-
如果你不清楚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如何定义和处理,起个“XX综合症”的名字先凑合着用起来吧
Dec 11
-
社会议题的讨论,几个基本维度需要随时考虑,它们共同定义了这个议题的基本结构:1.社会维度的基本社会势能;2.经济维度的动力机制和生产分配性质;3.政法维度的制度框架;4.心理维度的微观认知结构和微观观念模范;5.文化维度的宏观认知结构和宏观观念模范——要精准把握很难,但有这种系统性认识是合法讨论一个社会议题的基础++
Dec 11
-
有效的理解这个社会,在里面更好的生活,或者更好地治理这个社会,都需要我们能有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摆脱对这个社会的传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即学科化、技术化、现象化的特点,以及对于主体观念的客体化理解++
Nov 22
-
如果把资本理解为一种分配权,把生产和服务理解为一种社会价值供给,把货币理解为一种权利凭证,把消费理解为一种社会行权,似乎可以把经济逻辑进行一般性抽象,然后在一般社会学的逻辑下,与其它社会科学逻辑一起分析,而不是硬要将其向更“科学”的方向上硬凑了……
Nov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