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生与社会科学++

一些在欧美吃技术饭的也好,这类有一个最大的问题

那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在国外挣高薪,除了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个能力比较出色,还因为他们学的是技术类的专业。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或明白或者糊里糊涂地踩中了风口的。这是他们的幸运之处。

并且,因为他们踩中了风口,所以他们不仅过得比大多数中国打工人要好,甚至于也要比绝大多数的国外打工人都要好——毕竟,德国、英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均工资,其实也就是到手两三千英镑/欧元/美元,这些挣的绝对不只这个数了。(这些国家工资的中位数,只可能比这个更低)

但,在另一方面,这些作为吃技术饭的,对人文知识和社科常识的了解不说为0,但也是连门都没有进的。这就导致,他们对于社会观察,几乎全部来自于自身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再与个感情的好叠加起来,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就是双标

你看这种的发言,如果是技术相关的问题,他们或许还能相对客观的做一些回答,但超出这个范围,在一些社会、时政的方面的话题下,很多理工类的博士所展现出来的见识,也丝毫不比没受过高等教育好多少。

再加上很多吃技术饭的社交能力相对会差一些,在国外的社交圈子不大,往往会倾向于回到母语的环境中找存在感。而他们找存在感的方式,又偏偏是要显得“我比你们高一等”。如此一来,很多扭曲和双标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简单来说,这种(当然,我不是说所有吃技术饭的,我说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典型思维就是,我在中国过得不好/收入不高,是因为中国也不好那也不好,而我在国外过得好/收入高,是因为国外这也好那也好。

然而,这些在说国内问题的时候头头是道,却从来不敢对国外的问题重拳出击。比如,同样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制造业工失业,他们觉得是“你国药丸”,但是美国锈带的工失业,他们却懒得说——似乎这些失业工与他们所处的并非同一个美国。再有比如美国非常激烈的族裔、性别、移民之类的问题,也几乎很少见到他们发言的身影。

怎么讲呢,你说他们是美国吧,但至少在知乎上,他们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度比美国还高。但你要说他们是中国吧,作为自认为已经润成功的那一批,他肯定又得说“你才是中国人,你们全家都是中国人”。

可作为已经润出去的人,想要避免被冲,最好的方式就是老老实实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或者至少学点基础的人文社科知识,而不是沉醉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使劲回避新祖国那些其实已经挺严重的问题。就比如说法国,本身法国的一大问题,就是过高的福利开支和比较僵化的退休制度导致的财政紧张,这是法国政府自己都承认的问题。但有些人,偏偏要拿“人家法国一周工作35小时,哪像你们天天996”、“法国人一年休假30天,哪像你们国庆还得调休”之类的说事。于是,本来可以就事论事的事情,这么一说,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法国好得很、什么问题都没有。要是法国真没问题,那么多人天天上街游行抗议,是闲的没事了?

………………

有些时候我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很多理工科的科研人员,动不动就瞧不上文科,但是真到了社科问题上,他们自诩的“科学精神”却又根本看不到,只剩下了充满个人情绪或者完全失当的批评和谩骂。

当然,这也跟他们在底层思维上从来不把人文社科知识当成是“科学”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会认为,人文社科的东西都是常识,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就算要学习,理工科人学文科也是手到擒来,而文科学生学理工科知识学不来。这种智商上的优越感,使得很多人都认为人文社科的东西自己是无师自通的。当然,还有一部分认为人文社科知识不具备任何科学属性,都是研究者自己在那儿自说自话是,所以这些东西也没必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