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家治理 下的文章+
- 国家的社会组织工作方法,根据主体和目标,初步可以分为三种:行政性(含法律纬度),社会性(含经济纬度),政治性。民政的法定职能属于行政性,发展职能属于社会性,总体适配,说得清楚;错配的典范是社会组织的党建,党群和民政都没找到感觉,这是典型的政治性工作,需要政治性的方法,可惜民政和组织部都采取了行政性的方法,群团和统战则更多的采用社会性和行政性的结合——如果不转变思路,别说里子,估计面子都难办,所谓的治理现代化更无从谈起++ Nov 09
- 反对本本主义: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 Nov 09
- 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重大问题不开会。 Nov 06
- “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从1990年提出稳定压倒一切的维稳方针、中央加强地方政府行政问责制以来,地方政府的维稳方法日趋简单化、浅层化、短期化、功利化、庸俗化。不择手段,用高压、封堵、收买、水军收一时之效,不解决根本性、长期性问题,不管后任洪水滔天。结果是问题陈陈相因,不断累积,越维越不稳。 Nov 05
- 我们这个国家,嚷嚷两声“体制问题”其实是最廉价的、也最无需动脑的。反而是能够先看清问题的实情,然后再指出事情的本质,却是格外有难度的。这可能与我们从小接受的写作教育有关吧——动不动就要求学生把一个事件的意义去“拔高”、去“升华”,而不是要求学生先搞清楚、然后写清楚这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Nov 05
- 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人们缺少必要的政治常识,却对政治充满了热情——个人如此,组织也如此;民间如此,官方也如此…… Nov 05
- 建国之初,一大堆民国儒家大师闲聚全国政协,有大师在政协上正式提案,建议李德胜老师带文武百官去封禅,未果……中共从建国始就不尊重知识分子,可见一斑 Oct 31
- 英租威海卫1900年的档案记载一事很有趣,“ 当初,威海抗英活动主要是反对英国人的划界埋碑,英国人白天立界碑后,当地人把界碑往租借地内侧移动,几年后,发生了当地居民偷偷向租借地外侧移动界碑的事。”为什么?英租界的土地税少。 Oct 31
- 被“合规”绑架的“公共事务”的社会服务购买:做了这些年政府和基金会的项目,最费神的事情就是走流程和做帐,为求形式合规付出的成本,俨然成为承接这些广义公共项目的主要成本之一。 Oct 31
- 和政府合作的一大问题是:每年差不多都要从4-5月才能开始,又通常12月前要结果,和正常的市场和社会的套路有明显不匹配,这是个非常显性的bug Oct 31
- 一个只具有理论上的有效性,但现实中完全不具有可能性的思路:群团改革的机关组织调整:1:重点在团中央和地市团委两个层面,形成两个工作中心;省级共青团基本不用动;撤掉县级共青团——其编制和经费转给上级地市共青团,成为地市共青团的派出机构——这就是比学院派靠谱的地方,理论上的有效性,和社会工程上的正当性是需要同时满足的++ Oct 29
- 政府向社会组织咨询时,反而更愿意找独立的社会组织,而非GoNGO Oct 29
- 中美当前的购买力均价比约为1:1.64,也就是说,如果在中国平均花1美元买到的东西,在美国平均需要花1.64美元。 Oct 29
- 这个社会运转存在一个主干网络,主干网络的社会个体可以简单称为精英,精英的特点是对广义资本的实际控制和对这个主干体系规则的理解掌握。广义资本是马克思意义上经济资本、上层建筑等内容的一般性抽象表述。社会事实和经济活动通过这个主干网络形成大循环,并被进一步分流到子体系,也就是所谓的涓流效应。 Oct 29
- 你这人思想有问题,我想干你,你为什么不服? Oct 28
- 毛泽东给邓小平留下的三大政治遗产:1、一个初步被组织起来的整体性的国家;2、一个强有力的官僚行政体系;3、一个被证明此路不通的浪漫主义极端路线一邓的改革政策之所以有力,这三个遗产可能比他自身的政治地位和能力更重要 Oct 25
- 国家治理家常版++ Oct 25
- 治理和管理有啥区别呢?很简单,治理是系统性思维,管理是主体性思维,治理是我们一起搞,管理是我要盘到你服管。(a:vim,d:201025)( #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 #管理学 .) Oct 25
- 什么叫给政策?本质就是给权利空间,可以有更多的广义资本灵活的面对市场、社会和行政行系 Oct 11
- 世界上只有两个政府,一个是中国政府,一个是别人家的政府 Oct 11
- 社会治理的感冒疗法:有一些公共问题,比如行业协会脱钩、四零五零工程,就像感冒,无法根治,只能缓解症状,用一些阶段性政策应对一下,等关键问题(如老领导彻底退休,四零五零进入社保体系)自行消解了,问题才到可以解决的时候 Oct 07
- 地方共青团青年工作能力的提升必然涉及组织的再造,行动导向的"真实"委员会制是一个破局的优先方案。即采取书记领导下的委员负责制。它包括两部分内容: 1、合井副书记、常委、部长的角色和职能,形成:书记、执行委员、部门三个层级; 2。强化以专项非常设工作为导向的项目办的机制--一切面向基层,行动导向;而非传统的对上负责,行政导向 Oct 07
- 共青团的工作评估充满了无效指标。核心KPI往往简化到:领导出席规格、活动参与人次、台账的打钩情况。这些都只代表做了什么,而不是做成了什么,从管理学上属于无效指标一可惜真要调整的话又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足够的动力或者压力的话很难真的动起来 Oct 07
- 共青团被边缘化,群众工作(社会工作)能力高度缺失,核心原因有三: 1、过度的行政惯性和垂直化的工作机制形成的约因素; 2、团干部的非专业化和高流动性; 3、缺少独立且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Oct 07
- 共青团创新转型这件事真是没法只说局部,什么事都是一环鹅一环的,分析了如何将业务重心下沉到基层后,就涉及到了业务的清理和重组,按着就自然到了机关部门调整的配套,再往后又得讨论书记班子、常委和部长们的关系 Oct 07
- 团派是个假概念一不是共青团造就了某人物,而是领导和组织通过共青团实现了对该人物的培养,这一人物主要认同的是领导和组织,不是共青团。共青团只是一个渠道而已。 Oct 07
- 共青团的工作需要大幅度清理一下了,分析一下地方共青团工作的隐性倒金字塔困境:团中央5x个处室(1x个部门) ,几百号人;省级共青团1x个部门,几十号人;地市级共青团x个部门,十几号人一团中央的每一个处室都有 个活要下涨,省里再加一些内容,市里拿到的台帐上就很丰满了,通常同时还有x个重点-摊到地方上,平均每个人手上10+个活和1+个重点一部忙机关的活儿去了,说好的群众路线呢。(a:vim,d:201007)( #共青团 #国家治理 #行政管理 .) Oct 07
- 地方共青团的创新转型做不做得好,团中央是不是敢先拿自己开刀起了决定性影响。具体情况和基层社会改革的纠结情况类假,中央一方面用强大的行政惯性把地方牢牢的绑定在即有轨上,一方面又不断的抽鞭子让地方输创新-空间不给,时间和资源都拿来完成你的任务了一这种情况下创哪门子的新?有效的方法是:这条不归路,领导,您先做个表率! Oct 07
- 分析数据容易,提出思想也容易,表达态度更容易,不容易的是知道和理解现实的约束条件,提出一种当下可行并且可持续的道路。 Oct 06
- 历史就是无情对无脑的胜利史(Humphery ) Oct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