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公共事务 下的文章
-
蓝天救援是号称纯公益,不收任何费用,成员也没任何工资,我很好奇为什么有人加入++
Mar 28
-
私营企业提供公共品就是三次分配,如果这种公共品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就属于三赢的。(a:vim,d:230629)( #三次分配 #CSR #公共事务 .)
Jun 29
-
XX公共事务代表,在中国,PA包括公益慈善、公共关系、党建,参政议政,有些可以有代表,代表往往是家属、亲信、其它制度性安排的专业人士。这个可能是中国公益产业新生态建设中,比较关键的生态位角色。(a:vim,d:230602)( #公共事务 #国情 # 公益产业.)
Jun 02
-
当下国内存在大量隐性的企业家公益及家族公益的工作主体,它们的法人性质和组织形态相当随意。而且其中的相当部分并没有兴趣和“公益圈”打交道,甚至也不怎么和政府打交道,而是自己玩自己的。 于是,即使是在CFF的年度基金会大party里,能见到的这类企业家基金会也只是显性的极少数而已,而且他们对这类场合的参与态度更多的这只是围观看个热闹。(a:vim,d:230425)( #企业家 #家族慈善 #基金会 #国情 .)++
Apr 25
-
研究中国的家族慈善、企业公益的几点思路:(a:vim,d:230425)( #家族慈善 #企业家 #公共事务 #家办 .)++
Apr 25
-
准备新的讲座,面向有公益标签的资方、投资人、企业家,分别代表广义资本的所有人、管理人、创造者。题目暂定为《新时期公益产业的价值基础与行动逻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方位实现》,谈谈中国环境下,公益产业的有效发展和广义精英的有效参与,行业和组织融入主流体系,个人如何实现统战价值。(a:vim,d:220419)( #公益产业 #社会创新 #公共事务 #精英 .)++
Apr 19
-
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的认知基础:这是一次二型的社会实验,属于社会工程意义上,对于新中特有效性和正当性的调节和实现。对于“三次分配”,不要被“分配”这个概念误导,它的核心不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分配这个层次上,而在其下层的基础社会运行秩序的建构;对于“共同富裕”,也不要被“富裕”这个概念误导,这也不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学概念。(a:vim,d:210910)(#共同富裕 #三次分配 #GS.)++
Sep 10
-
某种意义上,现代性的人和组织是这个社会的负资产,党建是现代社会崩坏的积极社会机制。除非公共性本身,能通过适当的公共事务和社会过程,获得大于付出的权利收益;或者由于负外部性的输出或者缺少公共性,导致的损失会收获。否则,现代社会的人和组织,是不会有公共意识和公共行为的。(a:vim,d:210825)(#现代性 #公共事务 #党建.)
Aug 25
-
非公党建的内生矛盾在于:党建的本质是公共性/公益性的建构,并通过社会公共性的形式化呈现“国家”的组织化代理“党”,由其的组织化过程和功能性程序来得以社会实现。而社会主体,包括各类组织(企业、NGO、政府)以及个人,都是私权利主体,其社会存续的本能,就包括了输出负外部性来获得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内生逻辑。(a:vim,d:210825)(#党建 #公共事务.)++
Aug 25
-
非公党建工作中,强调“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不是一个好的提法,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实质性作用,主要也就是说一下场面话,表明一下基本态度而已。因为这两句话,本质上是国家立场,强调的是后面的公共性;非公企业的起点是私,要能说出如何基于公共意识和行为,获得了私益,这逻辑才顺。(a:vim,d:210825)(#党建 #民企 #公共事务.)
Aug 25
-
天真的公益人……怎么能这么单纯的觉得因为汶川地震启动了公益元年,就觉得新冠会带来自一拨的行业发展呢?这两者带来的社会变迁和行业发展基础完全不同啊:汶川地震带来的社会局部伤口,提高了行业的主体性,并将价值体系向业界做了调节,是利好;新冠带来的是整体性的内伤,社会组织不会被动的受益的,相反,基础不扎实、底子弱,在大病下是会死人的……
Oct 11
-
不要迷信大佬,所谓专家这类物种,在非专业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幼稚起来和村口大妈和中二少年没什么区别
Sep 12
-
如果你不理解国家对公共性和正外部性的逻辑和标榜,虽然不影响做生意,但永远都只会是这个国家的工作对象,而进不了最内的那个体系。你这样去理解党建和企业社会责任就好了,习的话也会好理解许多
Aug 10
-
新冠疫情后中国公益事业及其相关组织、产业体系可能的调整趋势。(a:vim,d:200615)(#公益,#产业生态.)++
Jun 15
-
对企业基金会从业者的身份认知错觉的逐步修正:(a:vim,d:200615)(#企业公益,#企业基金会,#定位.)++
Jun 15
-
公益没法是一个圈子,它的公共性和分配决定了,它只能是宏观社会、经济、政治的一部分,所有的中微观的工作都是从中衍生出来的,不要排斥国家或者高组织化的社会机制,这不科学,在中国的实践中,也没有意义,自己给自己使绊而已。(a:vim,d:200530)(#公益,#生态.)
May 30
-
政府和人民确实是两件事,政府是工具是载体,人民才是本体。恶的政府,人民能将它的恶发挥到极致;好的政府,人民能将它的负外部性推进到极致;中性的政府,人民能将它的官僚性发展到极致——简言之:什么样的制度,都能被人民调教成恶++
May 21
-
中国的精英阶层需要有务实且积极的公共意识和能力,学会怎么与国家(党)和社会(人民)相处,一方面这可以建设性的保障自身和家族的地位和传承,另一方面这代表着社会责任和良心,内卷是没有前途的,否则前方不远就是某种形式的暴力随时可能发生。(a:vim,d:200520)(#精英,#公共事务.)
May 20
-
什么样的制度,都能被人民调教成恶的载体。政府是工具是载体,人民才是本体。恶的政府,人民能将它的恶发挥到极致;好的政府,人民能将它的负外部性推进到极致;中性的政府,人民能将它的官僚性发展到极致——简言之:什么样的制度,都能被人民调教成恶,或者解读为恶。最应该被警惕的,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国家,而是构成并运作这个国家的一个个具体的人。(a:vim,d:200519)(#自由主义,#制度,#人性.)
May 19
-
知识分子的价值源于他们的知识,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什么什么分子。但很多知识分子并不这么想。原因很简单,知识工作是一种劳动和责任,而以为“分子”的表态和代理却意味着分配和权利,知识分子也是人,他们倾向于做什么选择很明显了我不否定部分知识份子的部分公共意识,但别把这神话了,大部分情况下,这仍然是一门生意,只不过知识份子比较会说,大部分人脑子又比较糊涂罢了。(a:vim,d:200508)(#知识分子,#现象.)
May 08
-
基金会必须从一个成本中心变为一个价值中心,否则在里面干是没多大前途的,除非它实质上是总办或者共青团。(a:vim,d:200422)(#基金会,#定位.)
Apr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