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vim 下的文章+
- 怎么样与观点不同的人建设性的沟通?学会说“你说的有道理”这句话吧,它至少体现了三点:1.你在认真的听对方的话,2.你的沟通保持着开放性,3.你尊重对方——同时,你并没有否定自己的东西,你只是为自己的观点展开了一些新的维度,这个只会让你的观点更可能解决合理 Nov 28
- 精神祖国和应许之地可能是同一个地方,但不是同一个东西 Nov 27
- 人的三种属性:自然人,社会人,观念人。总的来说,中国人更多社会人的属性,而西方人更多观念人的属性。于是,大量中国人所谓的心理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的心理呈现,而非西方人那样,是从精神层面形而上演绎来的原生精神问题——不过,由于现代性源于西方,现代中国人也有幸能患上西方人那样的心理疾病了 Nov 26
- 现代人最理想的社会生存状态:拥有精英阶层的身份,过着中产阶层的生活——不只是中产和伪中产这么想像,客观上精英阶层处于这种状态也是最舒服的 Nov 26
- 陆铭同志的发言对社会系统演化的逻辑过度简化了:主要谈的是功能的正当性问题,结构的正当性问题讨论的较少,两者不匹配,而且主要是在业务层面讨论,系统性略弱……发展谈得太多了,基础设施过分简化…… Nov 22
- 有效的理解这个社会,在里面更好的生活,或者更好地治理这个社会,都需要我们能有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摆脱对这个社会的传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即学科化、技术化、现象化的特点,以及对于主体观念的客体化理解++ Nov 22
- 在拖了近三周的时间后,终于抽空把10月的“小思想”汇编出来了,这个月乱七八糟想法比较多,主要是对人本思想和现代性的反思和批评,同时把一些基本的认识论的思维方式简单梳理了一下,总体上抽象度比较高,而且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不保证你会认同,但至少应该确保会有些启发 Nov 22
- 在任何一个简单系统中,内卷是必然的。如果你觉得一切都刚刚好,各方的关系稳定且恰如其分,所有的步骤和流程都显而易见、理所当然,那么,你所处的系统很可能正在内卷中,或者即将进入内卷的过程。——这很可能是一个定理++ Nov 20
- 第二轮沟通下来,可以开始准备第三轮的方案了,基本原则:1.精简方案,从做加法到做减法,2.以人为本,从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3.精益发展,兼顾理想目标和现实基础的迭代前进——要素到位、各个维度的逻辑也对路,搭体系仍然需要花很大力气,组织化是人类社会最大的优势和成本和不确定兴趣,所以,中共确实强 Nov 20
- 如果把资本理解为一种分配权,把生产和服务理解为一种社会价值供给,把货币理解为一种权利凭证,把消费理解为一种社会行权,似乎可以把经济逻辑进行一般性抽象,然后在一般社会学的逻辑下,与其它社会科学逻辑一起分析,而不是硬要将其向更“科学”的方向上硬凑了…… Nov 19
- 这个月机构公众号的文章还没发,实在没时间写,要不把前段时间接受访谈的关于社会组织党建的内容改改发了吧……或者那篇公益生态体系的灾后重建的访谈也行……看哪个好改…… Nov 19
- 从意向高度一致,到具体目标和权责协调,创新进入深水区,这个时候不需要太多小的计较,坚持生态共建的意识,看看哪里的生态位需要完善,以及共识和共同价值怎么在一个更一般性的逻辑上整合,路子多着呢,死抠短线的利益,事情容易纠结和内卷的 Nov 19
- 哪里都是江湖,前面一直把重心放在业务的专业性上,似乎有些理想化了,下一版方案要适当考虑人的因素了,业务倒是可以适当简化——先把可见的效果做出来,后面再谈会容易的多,比起大饼,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似乎更有吸引力 Nov 19
- 做产业生态比做具体项目复杂太多了,同一个以推动政社企的公益事业/公共事务有效融合、价值共创的方案。企业的朋友关心“这么复杂的事只赚这么点钱,性价比太低了”,社会组织的朋友关心“收这么多钱,又看不到容易评估的产出,为什么不做得简单点成本低点”,政府的朋友关心“相关方有些多,这项目到底谁来主导”……都说得很有道理,很符合各自的逻辑,只能说: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教育的成本。方案继续改进,沟通继续进行 Nov 18
- 差不多把私人blog变成了个人专用的搜集各种小知识、小想法、小材料的digg站,然后和个人公众号的内容创作联动,把栏目分类调整了一下,现在分成了3个大分类(27个小分类),分别是:vim随笔,知识工厂,松鼠仓库。++ Nov 16
- 消费主义是现代性的衍生物,基于现代性的几个基本特质:社会化大分工、资本主义的社会规范、基于建构意义的现代结社、由观念建构的主体性、基于流动性的经济体系、意义消费等。这些特质为消费主义提供了必要的建构素材和社会性规范,并通过符号、仪式和程序进行实践,现代人从中获得了主体性的功利、意义和身份,从而通过消费,获得了“自由” Nov 16
- 最近睡眠质量不好,总是睡不了多久就突然醒了。医生给我的建议是睡前喝一杯牛奶。我试了试,效果不错,现在一觉能连续睡三节课了 Nov 15
- 广大学生和原生中产/资产阶层,往往到了相当年龄,还没有被社会毒打过,说起理论来是一套一套的,价值观标榜也是脱离现实的高度自洽,为了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社会适应性和建设性,给他们上上疫苗是很有必要的——于是,社会实践和忆苦思甜很有必要,只不过钱少的要自己摸,钱多的可以请教练,如此而已++ Nov 12
- 福州的课上主要想讨论三个问题:1什么是公益,2什么是合法性,3什么是战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公益组织的公共事务战略如何做,对组织的目标、组织自身、组织里的人最有利——不好意思,从公益出发,最后落到了利益上++ Nov 11
- 方案越往下落,考虑的执行的事情越来越多,再次确认,这个人才项目真留不下钱,而且时间占用得厉害——看在发展前景面子上,继续认真做吧…… Nov 10
- 我对微信公众号很有意见,为了避险删文章可以理解,可是你们倒是删除时标注一下哪些内容是敏感内容啊,或者发布之前给一个提醒啊,现在重发都不知道怎么改,忒麻烦了 Nov 09
- 社会创新研究透视分析框架(vim透视)++ Nov 09
- 最近经常有朋友问,你们的业务对标的是不是商学院/管院的EMBA项目,在这里说明一下:不是,我们对标的是党(团)校或者社院的人才项目。 Nov 09
- 合法性这个东西,不要把它理解为一条由无界原则定义的线,而应该理解为又多个有条件原则构成的有界的空间中的形状。原则无法有效定义合法性,原则集合才具有合法性的社会工程学基础++ Nov 09
- 支持精英阶层将公益成为终身的事业,帮助次世代精英将公益成为最初的事业——暂时用这个slogon吧,比较对路子 Nov 08
- 改社建青年领域计划的新版本,三页纸的核心内容,改了近十天,相关方沟通花了一半时间,需求、想法和立场的平衡继续磨——像做IT开发,写代码的时间通常不过20%,大部分时间都得用在前期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系统选型、成本核算上了……打基础真的重要,也真的费神……++ Nov 05
- 所以,作为一个社会创新领域的专家,在对这个社会和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上,我敢说对绝大部分业内的人来说,我有些降维式的优势。但一旦涉及具体的社会工程操作上,我可能只比大多数人强上少许的概率,而对于部分的优秀管理者,我不觉得我有知识之外的任何实操优势,我们必须选择合作和信任,否则无异于赌博。 Nov 04
- 咨询这件事的科学性是很有限的,因为原理是高度简化的现实,掌握原理的专家,到了实操层面,面临的社会工程复杂度,可能90%以上是不可控的因素,他能提供的,也只是更大的有效性概率,而这种概率,得靠很大量的概率积累才能体现价值,而这种社会实验不好做,而且往往连做的条件都没有。所以,创业不易,社会主义得靠科学和信仰一起来。 Nov 04
- 上周的小杂烩已经发布,风格总体上比较沉重和有批判性,估计会引起部分比较纯朴的人的不适,不推荐阅读,就不转发推荐了。觉得自己还比较厚重,经得起批判性内观的同志,可以自己上公众号“vim”查看——不过如果真看了,可能会有一些比较敏感的订阅者取关吧…… Nov 03
- 为项目设计做需求分析,一圈电话下来,差不多等于做了一个轻量级的社区基金会现状调查,太有代表性了,政企社三方合作的主要问题,基本都存在,很中国,很社会,挺好,问题就是需求,基础弱更容易出活儿 Nov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