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社会性别 下的文章+
-
如何鉴别渣男++
Oct 18
-
男女关系的科学处理(ayanotango)++
Oct 13
-
为什么东北的女性好像不怎么搞女权(a:vim,d:211012)(#社会性别 #女性发展.)++
Oct 12
-
为什么女性抱团的平台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而男性报团的平台,只会一个个舔着脸说“好人一生平安”……(a:vim,d:211009)(#社会性别 #社会学.)
Oct 09
-
名词解释:父权社会,这个概念意指男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社会结构。男性凝视(Male Gaze),最早起源于文艺批评理论,指男性中心视角,将女性物化的一种社会心理。荡妇羞辱,指通过将女性展现出性欲和性的特质,使其处于被歧视和被羞辱的社会现象。
Sep 23
-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2020年59.8%,全球55位;20世纪初是73%,全球第一位。和现在严峻的社会性别议题应该强相关。考虑到人口问题,这个比例还会下降,灵活就业、三次分配的问题迫在眉睫
Sep 20
-
货拉拉的判决下来了,司机认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估计也没其它的选择吧……不过,中国女性以后不止是就业,包括其它的各种社会处境估计会更难了,真是一个堪比南京彭宇案的判决。感觉怎么像一盘大棋,所有的人,包括国家机器和女权自己,都在挤压女性的社会空间,把女性往家庭赶…(a:vim,d:210911)(#社会性别 #闲话.)
Sep 11
-
性别冲突这码子事,之所以这么热闹,很大程度上,是男女双方都太把人当人了,觉得权利和正义应该咋咋咋,但现实又不是咋咋咋,于是都情绪化了。事实上,你先把人当成动物、然后把社会运作也客观化的看,婚姻就是一种人作为一种存在的多个维度的需求,所必需的社会结构功能性安排。(a:vim,d:210909)(#社会性别 #婚姻 #两性.)
Sep 09
-
我疑心,近来各种社会议题中,存在着对女性进行系统性黑化的黑恶势力。一方面,各种新闻事件中,但凡有“女XX”的当事人出现,往往伴随着“不守规则”“情绪化”“攻击性”这种印像;另一方面,当网上吵起来后,站在女当事人这一边的声音,往往在进一步的强化这种印像,让人搞不懂,他们是真的认同自己说的,还是收了钱的反串黑……(a:vim,d:210903)(#社会性别 #舆论.)
Sep 03
-
但凡你在网络上看到女性发起的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婚姻、生育、消费、就业、财产等领域,而且主要属于权利分配端的问题。而讨论女性的经济分工、政治参与、社会分工、教育公平等方面议题,偏权利建构端的内容的就少许多。挺遗憾,也不是说争取权利有什么不对,但是权利的来源:一是拳头,二是交易。这些不谈,空谈权利分配,现实吗?(a:vim,d:210712)(#社会性别 #女性发展.)
Jul 12
-
关于大山里的女校,在讨论那些女学生考学、走出大学的人文议题之余,另一个人口流动的基本面的问题可能也需要考虑一下:在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是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再生产投资和社会保障机制,如果有较大比例的女性单向流出,那么这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没有什么补偿机制。当然,不是要求这些女生就不读书了,而是政策层面是不是需要一些配置措施?(a:vim,d:210712)(#人口问题 #社会性别 #女性发展.)
Jul 12
-
女权对男性有一种轻蔑式的认识。因为女权的理论基石就是:男性地位高,女性地位低。在女权的眼里,男性的成功是理所应当的,失败是不可理喻的。因为男性“天生享有特权”。而女性的失败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女性天生受男权社会压迫”,而女性的成功,则是努力拼搏突破男权禁锢的结果。(白头忽梦我轻狂@知乎)
Jul 10
-
很多时候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来自[c:概念],比如社会性别议题中的“冠姓权”这个提法。这就是个认知陷阱,如果你以此为起点,后面的破题和承题就是入坑,解决方案基本无从谈起。原理:“冠姓”是一种社会结构功能性的安排,“权”是一种个体的价值标榜,一个系统性议题,一个主题性议题,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议题短路,如果同时又是用生活语言讨论,基本上会出现一个议题广场,而无法形成深入讨论的认知和对话基础。(a:vim,d:210705)(#认知,#沟通,#社会性别.)++
Jul 05
-
据说,大部分男人收到的第一束花,都是在自己的葬礼上!
Jun 20
-
做妇联工作或者搞女性研究的同志们,可以考虑研究一下,中国国情社情下的女性社会化赋权可以怎么搞,比如非正式就业、社会表彰机制、家庭劳动的市场化计量等等,再和西方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女权做个比较,理论上和现实政策制定上,应该还是可以出些活儿的。(a:vim,d:210617)(#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Jun 17
-
家庭劳动的市场化计量和社会价值标榜,需要被很严肃的对待,并大力度的做一些什么。传统上家庭劳动一般人是不够重视和尊重的,它没有正式职业那样的量化评价指标和价值标榜,从事这一块工作的家庭成员会被家庭和社会同时边缘化。这导致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典型如社会性别矛盾,进而还是影响生育的核心因素之一。(a:vim,d:210617)(#家庭,#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Jun 17
-
在传统的家庭框架下,女方管钱比男方管钱能更好的分配和节省不必要。越是有钱的中产就越喜欢装作“怕老婆”“气管炎”“没有钱”,防止别人吃自己的“大户”,省的别人说自己“有钱不舍给大家花不够意思”云云。这是一个夫妻同心演戏的结果。和性别压迫、男权女权没啥关系。(甩锅大魔王@知乎)
Jun 09
-
人性总是容易习惯别人的优点,在一起时间长了却会无限放大对方缺点的。在你真正理解和接纳对方的“不完美”以前,还是不要嫁给那个你觉得“不完美”的人。因为你嫁过去会不甘心的,哪怕再多人劝你应该嫁出去,哪怕再多人和你摆事实讲道理,都没用。客观的事物无法抵消主观上的感受。这会成为一跟刺,在你心里扎根发芽。(折磨你,也折磨对方,直到你们都足够的成熟和有能力……)(最后一片秋叶@知乎)
May 31
-
生育问题的基础,在经济社会问题基础之上,主要表现为儿童政策和女性政策,考虑到儿童的依附关系,其实核心是女性政策。就目前的社会环境,女性生了两个孩子及以上的,基本上意味着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相关的社会权利基本无法保障。都是受过义务教育的现代人,谁乐意啊!不解决她们的社会需求和经济保障,其它政策再好,她们也不愿意生啊(a:vim,d:210531)(#人口问题,#社会性别,#公共政策.)++
May 31
-
和处男搞比较困难的是,他不希望你教他怎么搞,但又想自己无师自通,然后你在旁边给他鼓掌说“你好棒棒”——某女权工作者的段子,很有画面感,比较伤某些男性的自尊,但确实好玩。
May 27
-
在(大中城市)相亲市场男性准入门槛已经远高于女性的前提下,相亲市场上的男性跟女性年龄几乎是相同的。就像月收入2万的女性看不上月收入2万的男生一样,30岁的男性也看不上30岁的女性。互相看不上,就各玩各的,何必嫌弃谁躺平呢?
May 24
-
如何看待中国男比女多3490万人?也就那样吧,考虑到很多男人不把丑女当女人,更多的女性不把穷男当男人。再考虑到丑是生物学属性,正态分布加化妆手术,以及男人的lowB低等生物的尿性;穷是社会学属性,有内卷的内生倾向。这么一换算,“男人”怕反而会比“女人”的数量少许多,所以,3490万这个数字P都不是。(a:vim,d:210513)(#社会性别,#人口.)
May 14
-
社会性别议题里,有一个比较搞的情况:虽然这个社会男女各有各的不易,但总体上女性更吃亏一些。但是,如果细分一下,在中产阶层、适婚年龄的两性之间,男性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的。但是似乎同时,对于社会性别最不满、批评声音最大的却是这个阶层、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事。(a:vim,d:210512)(#社会性别,#中产阶级)
May 12
-
Metoo这事,注定是一笔烂帐。如果真发生过什么,受害者很举证;如果啥也没发生,而是“自称的受害方”存心诬陷或者夸大事实,另一方也很难自证清白——旁观者呢?大部分也根本不在乎事实,只是想表达立场和借题发挥而已……怎么说呢,这事情一但提出,没有人能全身而退……也许还是以权威的信息为准比较适合吧……(a:vim,d:210506)( #metoo,#社会性别 .)
May 06
-
社会性别问题同理:如果将某人,或者某个群体,在算帐时,自己的全生命周期的财务量表中,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某些重要数据位的数值的合法性区间,而仅仅单向性的强调[权利]并将其[道德化],其作为一个(一类)社会性对象,是无法实现自我平衡的,客观上表现为“负外部性”,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需要制度性的防范风险。(a:vim,d:210503)(#社会性别,#经济学,#GS.)
May 03
-
我老婆让我上交工资,我内心是抗拒的,但又不敢说,我能告她抢劫么?
Apr 29
-
对于的女权态度我没有多的意见,我也相信性别差异带给女性长期的负面感受是真实的,虽然愤,但愤得有原因,至少可以被尊重。 同时,某些女权主义者对于局部知识体系的内卷化认知,只会强化自身的情绪,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没有帮助。当然,如果她们觉得情绪的表达本身就是价值,那也可以。 女性的社会困境是客观的,但形成机制和解决方案,不只只用“性别”这一个变量来分析和调节,这是一个现象层面的表述,无法落到社会工程层面。——女性是现代社会的相对弱者,这种情绪化的做法,只会造成使女性更被动的局面,搞不懂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对自己不利的策略…… “女权”属于“社会性别”的一个维度和子议题,不把母议题理顺,子议题很难说得清楚,有解释力的也是运气。多了解一些系统性的东西,对女性没有坏处。(a:vim,d:210418)(#社会性别,#女权,#社会学.)
Apr 18
-
小知识:1921年美国女性争取到投票权靠的不是男权恩赐,不过也不是靠的女性的抗争,而且因为长年战争导致劳动力不足,社会生产无法持续,传统的男外(社会生产)女内(自然家庭生产)的体系无法维系,为新的社会关系提供空间的结果。这不是女权的成功,而是社会的演化。上海的女性地位高,出小男人,根本原因也是类似的经济社会原因。(a:vim,d:210418)(#社会性别,#女权,#社会学.)
Apr 18
-
群众们就社会议题进行撕逼时,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知识水平和归因能力不足,比如,关于社会性别议题中的招聘歧视问题。对于资本家而言,一些女性声称那些利用所谓“性别红利”胜出的男员工,其最大优势只不过是……便宜。这个和其对性别的态度没太大关系。(a:vim,d:210418)(#社会议题,#思维方式,#社会性别.)++
Apr 18
-
把女性主义和阶层问题放到一起,会发生很多很有趣的反应,比如上中女的不婚主义。两个基础:1.阶层金字塔:阶层越向上,成员比例指数级下降;2.上嫁:不然为什么;3.性别均等:阶层越高,性别比率越接近。在此基础上,女性的社会地位越往上走,可婚对象选择越少。加上家庭本身的生物社会学本质。对很多上中女性而言,不婚更能保障生活品质。(a:vim,d:210403)(#社会性别,#社会学.)
Apr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