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基金会,想到哪儿、说到哪儿(a:vim,d:231116)( #社区基金会 #观察 #vim #社会治理 .)++

1.政府推动的影响是中性的,虽然普遍作用不彰,但基本面上不是坏事
​2.美国那种社会自发出现社区基金会社会基础在中国存在美国社区更接近传统的村社共同体,社区自治、自我服务是刚需;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和主体被国家兜底了,内生动力不足
3.如果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中国当下80%甚至更多的社区基金会没有出现的现实意义
4.中国当下成规模的社区基金会基建,主要也就是成都和上海。个评分5分制,成都3.5分+,上海3分-
​如果考虑可发展性,成都还有空间,做要素导入和机制更新即可:上海难度挺大,需要较大的调整或者试点
5.如果官方要推动社区基金会发展,比起政府主导,更适合的是党委主导。不是什么政治逻辑,单纯的社创逻辑
因为社区基金会工作的关键不是条线工作,而是区块工作。面临的是复杂系统,而非标准工作。相对于业务驱动,目标驱动更接近。
6.官方推动的社区基金会工作,除了政策护航,导入资金,政治保障这些基本面的支持外,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才。某种意义上,目前国内做得好的社区基金会,我观察到的,大部分都是企业家精神驱动的,而且最好是前后台双E模式。前端的那个E比后端的那个E更为短缺,而且很难从体制内培养,基因不太匹配。
7.上海社区基金会工作不能说很成功,但也不能说失败。倒是可以说,街镇层面在现实环境基础上,给出了一个相对合理可行的答卷。虽然戴帽子有些违心,但扣帽子则属于想当然了。
8.和“社工”这个概念一样,“社区基金会”的概念也是相当混乱的,至少包括以下几种定义
立足社区基金会
社区所有的基金会
​以社区需求为业务基础的基金会
社区模式治理基金会
​—— 如果考虑社区定义(居民区、居委会、街镇、主题社区社会学社区),以及所有基金会的真实性质(法形式价值定位、治理模式、生态位角色)等等,加上叙事主体的差别,更加混乱
所以,讨论起来各说各话非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