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圈不少人和出资方搞不好关系,后续挺尴尬,碍于面子,大家一般也不会当面说,私下八卦自然免不了。不过,如果大家仍然站在“业界立场”以专业“公益人”的方式和思维去做事的话,前面这种情况几乎是会必然发生的,和当事人的行业地位和专业能力基本没有关系……(a:vim,d:220127)( #公益行业 #职场 #职业化 .)

对于想做基金会业务的而言,秘书长、理事长和出资是完全不同的存在,除了秘书长是业内士,出资基本不是,理事长要看是否实控以及对谁负责。对于出资而言,他们花逻辑和业界的认知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对于自己在公益领域的角色认知也和业界有本质的不同。

他们有自己的主要社会角色和行为逻辑,往往在公益圈的身份,只有他们社会存在社会行为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其认知和行为逻辑,不属于这个圈子,而属于他们主要属于的哪个社群,主要由是所处家庭和主要就职的单位决定,再就是受其主要的社交网络影响。公益行业能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看能对他们有多大价值和影响了?……客观的说,普遍很小,有的那点,普遍还是心理需求这种比较虚的东西……

这段时间,常有问,你们要做的公益资方的服务和青年项目,和南方某国际学院、北方某国际预科学校的同类项目有啥区别?区别可能就在于:我们不把自己当业界士,我们的产出是有公共价值和能促进行业发展的,但我们首先是要基于客户的诉求和逻辑,做好我们作为乙方的功课——简单说:公益价值的产出和行业发展,是我们交付给甲方需求的副产品和过程产品。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