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了昨天准备的讲座框架,感觉陷入到了知识的诅咒中,“公益产业的价值基础和行动逻辑”,这种命名和后面的逻辑,基本上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自说自话的姿势。这两年的一个毛病,就是习惯性的想做些观念颠覆和理论创新的事,相当的不接地气,圈内人都理解不能,还怎么做圈外人的工作呢?(a:vim,d:220420)( #认知 #讲座 #沟通 .)++

调整一下思路,别老想着颠覆和创新,做一些包容性更强的基建工作吧。既然目标受众主要在公益产业的外围(尤其是上游),就不要从行业为起点、也不要从理论为起点,就从现实为起点,从助学扶贫、济困、养老这几个所有都理解和关注的点上出发,进行问题分析理论阐述,用圈内圈外都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故事

理论仍然是需要的,但不需要强调什么颠覆或者创新,只需要做更有建设性的重构就可以了。尽量兼容不同的认知、立场、专业意识形态的受众,做一些更基本面上、更加朴素的讨论,理论分析观念叙事尽量后置,少谈应该怎么,多谈为什么这样,怎么样才能更好,对社会更好,对自己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