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呢,这就需要梵化,也就是要像婆罗门那样生活:要关注心灵,要饿其体肤,要摆脱世俗的困扰,尤其不能从事劳动这种低贱的事情,但可以运动,用于塑造与灵性相配的优雅体态,要确保不会困顿于生存这类低俗的处境,也就是要确保有优质稳定的衣食供奉——如此这般,即使你生于贱民,也能如婆罗门那般崇高的存在着,尊贵而自由++

好了,不调侃了,低种姓梵化的实质是阶层跃迁,是基于世俗的努力,建立物质的权利的基础,从而获得而统治阶级婆罗门那样不劳而获的社会地位和道德身份。但被表述出来,就倒因为果了,好像因为形式上对婆罗门生活方式的山寨模仿,就能获得身份的变迁,而获得这种生活方式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做法和道德化解读,都被文艺化表述了……

是不是感觉和消费主义很像?没错,印度种姓制和现代法权保障下的自由主义,本质上是同构的,自然也会产生类似的逻辑短路,进而体现为某种意义上巴洛克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这会影响这个社会的中下阶层,尤其是中下阶层中的依属性群体的信仰行动,如果他们恰好又有一定的购买力,这个社会经济系统就流动起来,社会显得充满了活力。

依附性群体指得啥呢?就是那些不具备结构性阶层主体性身份的社会群体,比如:在男权社会女性就是这种角色。解释一下,相应的社会结构中,因为男性中心,导致男性的阶层身份是很难变化的,转变生活方式P用没有,而女性因为依附属性,其身份往往依靠符号性来实现,加上通过婚姻转换阶层归属相对容易,如果配合某种男德思想洗脑,你就看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性别的各种现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