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研究咨询项目,需要有配套价值才能确保各方都能满意(a:vim,d:231223)( #vim #研究咨询 #政府购买 .)++

拜访X地民政,聊到研究咨询的事情,A处提到之前请Y市的B教授团队编写了一本蓝皮书,出来后感觉比较理论化、实用性不强。问了一下费用,10万。该怎么说呢:先不谈教授是否擅长实务领域的研究咨询工作,这10万的预算也是蛮尴尬的——一方面这对民政这种穷衙门并不是一个随便可以拿出的金额,另一方面,一个落地的、负责任的研究咨询项目,10万也确实不够用……

不算细账,一般经验:在甲方能提供必要数据研究渠道的基础上,3-6月周期的研究咨询项目。地市范围的项目,12-15万元相对比较合理;省范围的项目,20-30万元之间比较合理;全国范围的项目,30-200万都在合理范围内。具体看团队的专业度、咖位和数,以及对研究的要求、跑现场的需求、以及项目执行的刚性成本。

确认预算额度的隐性规则:研究团队能让研究成果给谁看到,能不能通过一些方法帮助甲方推进相关工作,能的话啥都好说。反之,有些约束条件太多,注定无法落地研究咨询项目,甚至只是为了交差做的项目,甲方一开始就没啥期待的,自然开不出多少预算。

上面的费用标准,肯定是超出一般财政标准的。我们的官方对于研究咨询服务购买的原则,从来就不是市场化的,基本原则是:政府的相关项目应该是非盈利的;基本假设是:负责相关研究咨询的乙方的员费用的大头是应该由他们自行解决的。

——于是这种情况下,单位内部的研究室/所/院,以及高校和社科院已经拿了工资的教授、研究员和他们的研究生们成了比较合适的选择,遗憾的是,前者懂实务有关系,但独立性、创新性弱;后者身份正确、价格便宜,但是容易理论架空想当然,而且发论文的内驱力经常会影响报告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