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迷失和错觉++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有其在特定范畴内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尤其是对于社会运作规律的质性上的厘清,以及量化后对现实社会治理的帮助,但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大概有这么些体现:

总结,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有其合法性的条件依赖,但其离现实社会太近加上其数理化表像,常常使自己很尴尬把自身理解为了“一般科学”,认为自身具有比其逻辑边界更广泛的适用性。这是一种知识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错觉和谬误——但严格的说,经济学不是伪科学,它只是没找准自身的定位,有些迷失。

引用:

很多教材和科普并没有明确划分甚至混淆了假设、假说、条件和结论这四个很重要的东西,所以就会有题主这样觉得经济学里有些话是废话,或者其他的觉得经济学一些理论是在循环论证
假设,对应的英语是assumption,是指我们在开始讨论一个经济学问题之前先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其实就是前提假设。
由于研究手段和现有学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有的时候不得不先进行一些假设,来先得到一个结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在继续讨论前提假设是否合理,并且看看变动前提假设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提出对现实拟合程度更高,或者能够拓宽研究思路方法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其实类似于一种假设而不是结论。
假说对应的英语是hypothesis,这个是最容易被翻译书籍混淆的,因为很多书籍会把这个词也翻译成假设。但是其实这两个词有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假设是作为前提条件存在的,而假说是需要检验的。换成比较白话的语言,假设就是“若A则B"中的A,而假说则是“我认为是A,因为BCD,所以A成立"中的A。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比较浮躁的经济学初学者,看了两篇论文,发现假设(说)和结论一样,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大笔一挥说你这是循环论证的原因。
条件(condition)一般是假设(assumption)的集合,比如宏观经济学中比较著名的inada conditions,其实就是类似于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多个假设的绑定。而结论(conclusion,注意不是result)则是在假设(assumption)或者条件(condition)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推导,或者对假说(hypothesis)进行检验而得出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