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系统论 下的文章
-
做政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这么些年,自我感觉在思考问题时,最大的两个收获是:系统思维和约束意识。系统思维的意思是:问题永远比你想像的复杂,在逻辑层次、历史沿革、主体立场等方面都是;约束意识的意思是:所有的对策建议想要有可行性,必须考虑充分的条件约束,没有银弹,戴着镣铐跳舞才是客观。(a:vim,d:220118)( #复杂系统 #咨询 #思维方式 .)
Jan 18
-
宏观、中观、微观的区别是什么?不要从尺度上去理解,要基于系统思维去理解:宏观对应的是趋势和规律,属于“命·运”,调节全体;中观对应的是制度和规则,属于“秩·序”,调节生态共同体;微观对应的是行为和反馈,属于“策·略”,调节行为主体。都不容易把握,最复杂的是中观,原因以后再说。(a:vim,d:210706)(#系统思维,#认知.)
Jul 06
-
理解和分析社会议题或者人与人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有[同构性]这个意识。当我们说不同问题的背景和形成原因是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一体X面时,我们指得就是它们具体某种意义上的同构性。即,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建构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会输出一系列相关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所有的结果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一定的概率内,是同一个事物。(a:vim,d:210423)(#同构性,#认知,#系统论.)
Apr 23
-
所谓的“看到第X层”,表达上是很直观,但不够精确。事实上它指得是:你能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一件事情构成要素及其系统性,不同量级的不同相关性的变量的集合,通过不同的分析框架,构成了复数的议题叙事。第1、2、3、4、5层,往往“低”层次是完备性较低的,容易被“高”层次的框架所包含,“层”的概念虽然直观,但可能影响人对“系统性”的概念的理解。(a:vim,d:210418)(#系统性,#分析框架,#认识论.)
Apr 19
-
复杂度会随着体系的层次、局部的数量、流程的环节,指数级的放大,而且每一环都有他的道理——到了一定程度上,系统性的优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能颠覆式创新——实践中可能是创业、改革、或者暴力,理论上可能是范式转换或者认知重构。(a:vim,d:210115)
Jan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