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现象 下的文章+
- "我给你一颗糖,你很高兴,当你看到我给别人两颗,你就对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给我两颗糖,而你什么都没给过我。"一送给那些理所当然型的人 Oct 04
- 互联网时代乞讨的改叫众筹了,算命的改叫分析师了,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了,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了,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了, IDC的都自称云计算了,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了,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了, 看场子收保护费的改叫平台战略了,借钱给靠谱朋友改叫天使投资了, 借钱给不靠谱的朋友叫风险投资了 Oct 04
- 这年头吧,有些人光顾着骂政府骂社会,觉得这个国家没救了。问题是,大部分你能碰到的问题,都有相应的制度性的安排,你倒是去争取啊?!你不争取光骂有什么用,这和碰到海难不肯上救生船,只顾着祈祷并坚信上帝会救他的人有什么区别?也别光想像着发达国家会怎么样怎么样了,人家那里也是要按规则来的,而且也不一定能解决,而且还很贵……++ Sep 19
- 每个人都可以且有权对国家公共决策进行批评——前提是你得懂,否则就是在扯淡——当然,扯淡也是你的权力,如果你不在乎被人看热闹,一切随意。(a:vim,d:200918)( #社会 #现象 #现代性 .)++ Sep 18
- 部分人民的观点:1、凡是我不从事的行业,都是暴利行业。2、凡是不按照我最便利的方式办事的,都是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官僚作风。3、凡是不体现我价值观的立场和观点,都是被洗脑的表现。(a:vim,d:200917)( #社会治理 #现象 #社会心理 .) Sep 17
- 不要迷信大佬,所谓专家这类物种,在非专业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幼稚起来和村口大妈和中二少年没什么区别 Sep 12
- 搞法学的人的悲哀:现代社会了,大家期待你们是一群专业人士,可似乎法学大儒们似乎个个都有一颗当拉比的心——是不是政教合一是人文类知识分子灵魂深外的东西啊……++ Sep 11
- 罗翔同学在缺少对社会科学理解的基础上,试图用他有限的法学的知识体系和观念结构去评议时事,结果被驾驭不了的社会所反噬,也算是这个时代学科知识分子的普遍悲剧——知识水平永远低于社会现实,却总想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结果公众不认帐…… Sep 11
- 法学教授真是一个挺尴尬的职业,学校希望你是个教书匠,学生希望你是个段子手,公众希望你是个专家,而你自己希望自己是个拉比…… Sep 11
- 主流精英就两种: 1 擅长损人利己的精英(直接或者间接) 2 以保障既得利益为底线的精英 3 可以忽略不计的其它精英 前两者的一种共性是:他们做决策和参与社会决策时,个人主体立场对他们的言行都有决定性影响,而且:能力越大,影响越大——责任这玩意,就别多想了,这不自由 Sep 10
-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自由必然包括对他人自由的控制,即使有自律,差别也只是这种控制的程度不同而已。而且通常人不但不会自律,而且会把自律和他律都视为不自由或者对自由的侵害——这是人的天性,不是什么“主义”可以调节的,主义只会加大这一人类的不道德的品性 Sep 10
- 爱因斯坦于1933年逃离德国,那个时候犹太人想走还是随时可以走的,但等1942年最终解决方案出台后才发现“这里不是家”那可就太晚了。 Sep 02
- 一位上海的朋友多年前就买了多套房产,现在升值多倍。我不禁感慨:“还是你有先见之明。”他说:“说实话,当年买房不是因为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有钱。” Aug 30
- 20万,这大概就是普通中产愿意为自己花钱买命的极限支付能力。超过这个数,绝大部分中产,就必须要考虑卖房卖车了,造成家庭阶层和幸福感的大幅滑落++ Aug 30
-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后面这句话看似鸡汤,其实是在贩卖焦虑,其心可诛 Aug 30
- 自由主义者最讨人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权利的声张,必须会超出合理的范围,但他们会用“天赋人权”和“人文精神”这些P话,来标榜和强化他们的过度的权利声张,进而用一套意识形态的东西固化这种流氓思维,同时假装一切可以用政治、法律和道德调节到足够优雅……先不谈最终的理想状态做不做得到,你TMD一开始就稍微自我节制一下成不,还满脑子意识形态的反对制度和组织对其“自由”的约束,你TM那不叫自由,那叫原始…… Aug 30
-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美,然后把美给形式化,然后赋予这种形式以意义,人生重新开始圆满。这个过程叫作“文化”,这是个动词 Aug 30
- 问:历史上那些昏庸无能的君王真的是傻子吗? 答:三国杀就8个人,忠反内数量都是确定的,还经常判错,何况皇帝面前那拨人都是当时社会最顶尖的一拨,变着法的糊弄他——不是君主不努力,开着上帝视角骂人我也会 Aug 16
- 上流社会想保住地位,中产阶级想拼入上流社会,底层社会希望人人平等——1984 Aug 14
- 寓言一则:今天出去执勤,碰见一小乞丐。这孩子拼命捡矿泉水瓶,我们看他可怜,便给他5块钱,他不要就要1块钱的,最后拿了1块钱。正当我们很费解的时候,这孩子转身进了旁边的小超市,买了瓶1块钱的矿泉水,出门就倒掉,然后他又得到了一个空瓶…… Aug 13
- 任何一种思想,如果被赋予了道德含义并被意识形态正确被所加持,那么,它是不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咒语。而它的虔诚受众,即不是神的选民,也不是自由的人,而是偶像崇拜者,在宗教意义上和自由主义的意义上都是不义的 Aug 13
- 活在意义里的人,活成一个符号或者一种观念的载体,也许就是他们宿命吧……如果这样,那么批评他们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立场,也许本身就是对他们存在的否定……沟通艰难,因为这已经不是沟通的事了…… Aug 13
- 利益代言人永远比利益平衡者好混,因为代言人永远代表着正能量,而平衡者永远在得罪人……你以为他代表着良心和感性,其实他代表的是利益和理性…… Aug 06
- 高校自由派教师对学生举报的愤怒,就像一个中学生按着小学生打,小学生向老师求助,中学生为此很不爽,认为是对他的正当地位和权利的侵犯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平心而论,你们在乎的真的是言论自由吗?有多少是为了向学生强行灌输你们的意识形态、维护在学生面前特权的心理? Jul 27
- “但你在利用他们!利用他们的劣性!你难道不清楚是什么在让他们的劣性变本加厉?……你如果说他们的劣性没有边际,那么我说,他们的贫困同样没有边际。你让我看到的并非是穷人的恶劣,而是穷人的贫困。你们想让我看看穷人的恶劣,那我就要你们看看这些坏穷人的不幸。说他们堕落,这是荒谬的谎言!他们愁苦的脸就能驳斥这一切。” ——布莱希特《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 Jul 24
- 翻两页史书就知道,多数我们觉得“直言敢谏、针砭时弊”的人物,往往不是单纯为了直言而直言。平衡政治势力、扳倒对手、推行政策、稳定基本盘、转移压力。这些操作是政治生活的常态,和道德评价无关。不是说那些受人尊重的历史人物“坏”,而是你不能用“忠臣义士”这么简单的一个标签去理解他们。否则你说一个直言行为,我就补他背后的一个小心思。论心不论迹,我可以让你口中的“忠臣义士”通通无完人 Jul 22
- 成年人面对问题,不需要考虑的是是非对错和亲疏远近,唯一衡量的尺度是:利益。 Jul 19
- 「改天吧」、「下次一定」都是「算了吧」的意思。 Jul 18
- 果有什么事情看起来就很恶心却没什么人去管它,那么过几天这种恶心的东西就会满大街都是。 Jul 15
- 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分还小吗?——《茶馆》老舍(这大概就是作为一个国际中产阶级公民的好处吧,可能,这也是一种人生吧……) Jul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