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 KFC 要几乎强制手机点单?(也说@知乎)++

基于三点理由:
1.时间成本

餐饮行业其实最重视的还不是力,而是“黄金时间”的效率。因为力虽然有成本,但却是可以增加的。只要ROI(投入产出比)大于1,就可以继续增加服务员。

而“用餐时间”是一种固定资源,在这个时间段,能为多少客服务,决定了盈利的上限。这个概念在中餐里叫“翻台率”。也就是一个用餐段,餐厅的一张桌子,可以为多少批客服务。

在现代中式餐饮里,差不多翻台率三次是个分水岭,能更高的活得很好,低于三次的就很艰难。

像一些知名品牌据说可以翻台到7次。也就是一张桌子在一个餐段服务七桌的客。“翻台率”几乎成为了衡量一个餐饮行业是否健康的第一指标。

当然,翻台率也和“客单价”有关,就是一桌的消费有多少。越高的客单价,可以容忍的翻胎率越低。因为客单价更高利润更高,一桌顶两桌。

而像洋快餐,更加重视在“柜台区”每个客户的服务时间

柜台区,是指客人点餐和端出餐品的柜台服务区域。

一方面快餐客单价不高,必须以流水线式服务尽可能多的客。另一方面外卖较多,限制翻台率的短板就不在用餐时间了,在客停留于柜台区域的时间

而手机点餐对柜台区的效率提升,好比光纤对数据线,是能多单并发的。

柜台区最大问题是客点餐时会犹豫。我们以前经常看到一种客,站在柜台前面,犹豫不决请店员介绍,然后又扭头询问同来的孩子、家,后面排起长队。

现代餐饮曾用很多方式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将“点餐”和“取餐”区域分开,比如让推荐员去队伍中,给客提前看菜单,询问是否已经决定点什么。

用手机下单的一个好处,就是从原来的“依次”变成“并发”了,可以几十个客一起看菜单,一起下单。减少排队时间,服务更多客,只需要解决后厨压力就行。
2.员工成本

在快餐行业里,力和房租是主要成本,力又分不同的薪水等级。点餐岗位是其中工资较高的。

过去的柜员机很繁琐,在M记的行话里这个岗位叫“打桌”。新根本干不了,要记键盘和各种代码,下单的机器很像一台有特殊键盘的电脑。

这种机器只有老店员能流畅操作,如果误下单或客临时改变需求,还需要更高级别的过来用钥匙或卡片取消更改,对新简直是灾难。

现在柜台已经改成液晶屏了,好上手了很多,但依旧对岗位的素质要求很高,因为这个需要能和客户沟通情绪积极、思维敏捷,甚至接受客情的公关培训

客情关系(Customer emotional Relationship)是产品、服务提供者与其客户之间的情感联系。需要营销人员能够通过话语和行为向客户传递品牌的正面形象。

而后厨的其他岗位要求低的一些,因为不用接触客户,不会发生与客户的冲突,突发情况很少。

连锁快餐品牌,日常舆情风险主要是与客户交流的岗位,产生的投诉90%与柜台服务人员有关,后厨则更多是例如浪费、工伤等“内部管控”风险,比较好防范。

所以,能去前面区域的店员,往往对综合素质很高,薪水也就比厨房更高。

有效减少前台服务人员,把更多人手放在后面,对餐厅来说是划算的。
3.数字营销

这个也是重要的目的。

现代数字营销利用APP和小程序,可以将一位用户的门店、定位、点餐、优惠劵使用情况、参加活动等等都记录,并发挥数据处理中心。

总部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实时对店面进行配货、考评、区域营销,甚至是决定开设新店或撤店。

而根据个人的用餐记录,营销部门还可以定制化推送优惠劵,拉回沉睡客户,调研新品市场等等。

比如为什么这几年快餐品牌每次做IP的玩具赠送活动都能制造现象级的抢购?

和对消费群体的市场分析就有很大关系。

另外,商家有了大量与客户的互动端口(APP、小程序)就很容易进行一些消费的引导,比如推荐产品、积分换购、优惠组合、最红XXX的特定日打折、下单前增加某产品享受优惠等等。

这些是人工推荐很难办到的。

因为店员不可能在你下单前、下单中、甚至下单后付款前多次反复的询问客人,会引起反感,至少是浪费沟通时间。而手机软件可以。

最后还有基于数字化支付的更多营销方式。

比如和银行绑定的付款优惠,会员卡、预充值等各种的金融玩法。

整体看来,其实不单是快餐,数字化金融让整个餐饮行业都焕发了第二季。

以前投资人最不愿意投资餐饮,因为效益无法得到保证。到底收了多少现金除了收款员很难统计的准确。造成投资的收益无法保障。

而现在大部分都是数字支付,这也是为什么最近5年,诞生了大量“庞大”规模的国产连锁品牌。包括小吃、火锅、麻辣烫、等等,因为数字支付让投资人和经营者之间有了信任关系。

另外,使用现金和希望人工点餐都是可以的,如果在柜台没人招待或被拒绝,现场打客服电话投诉,不用客气。按个人经验,都会得到比较好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