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哈耶克及相关经济学家基本逻辑(春树@知乎)

马克思、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哈耶克、弗里德曼的恩怨情仇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尽管生产效率非常高,但是有自身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资方获得了远超自身消费能力的财富,而劳方获得的财富不足以消费整个产出,因此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长期的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导致这种生产模式无法继续,从而自我毁灭。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提出特别合理的替代方式,而且计划经济的全世界破产,也代表了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至少目前为止还无可替代,仍然是效率最好的生产方式。
另外贫富分化,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社会生产无以为继,然后整体破产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潮下,西方整体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进行了如下的改造:
1、 福利社会,增加底层保障,避免他们成为动摇社会的力量。
2、 透支消费的产生,大大的提高了需求,缓解了产能过剩问题
3、 国家债务,国家增加了债务来平衡整个经济需求不足
4、 混合经济,股票的全民持有,可以分享经济成长
当然上述措施的实施,大大减少了贫分化的社会危害,延缓了矛盾的爆发。但是贫富分化趋势依旧在加剧,目前还是无解。除非再出现一场技术革命,重新的打破社会财富结构,社会的活力就会增加,目前全世界都在期待技术革命来救命。
二、古典经济学
(一)理论简介
经济模型见左上角价格、GDP之间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决定GDP产出的只有供给侧的向右移动。决定供给侧的因素有:劳动力、资本、土地及其它生产要素、技术、组织形式。上述要素的提高可以推动整个供给提高,伴随整个技术等生产效率的提高,整体物价是下降的,所以从传统经济学模型来看,货币不超发是没问题的,因为伴随经济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价格是下降的,因此货币不存在不够用的情况。但是如果发生货币升值,购买力增加的情况,货币就可能会被储藏起来,这样就会发生通缩,整个经济的货币就会发生短缺。从这一点来看央行的所谓的保持币值的稳定,不仅仅是为了控制货币的贬值,也是为了控制货币的升值,甚至为了不让它升值适当的贬值也可以,这就是为何货币需求量增速要略微超过GDP增速两三个百分点的原因。让货币轻微贬值防止发生货币储存出现,同时货币的贬值可以促进大家进行当期的消费投资。加上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本来就是需求相对不足,因此就更加的不能允许货币储存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必须鼓励消费,鼓励适当的透支和负债,不然这个过剩的产能不能消化。
在古典经济学模型中,你增加货币量只会造成通胀,对长期产出没有效果,长期增加产出只能靠供给侧。古典经济学本身是无法解释经济危机的,因为如果承认的非理性,整个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就被否定了。
(二)存在问题
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1、 假设都是理性的(这个假设被批的体无完肤,有时候对个体来说看起来理性选择,有时候不过是随大流,然后这种集体的情绪会互相的蔓延感染,造成周期性的狂热、恐慌,因此理性是有限的)
2、 假设均衡存在(均衡是否存在也不太好论证,因为完全自由市场流动很难做到,市场配置资源也需要时间,也需要成本,不是瞬时一步到位的价格,有可能会有反复的波动磨合)
3、 最大的问题是古典主义假设劳方和资方地位完全平等,且都可以无代价的自由流动。(现实几乎不可能,必然是劳方地位低下,流动能力弱,获取信息代价太大,加上立法权等规则制定权力不足,几乎必然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因此分配必然产生不公,尤其是到了全球配置的阶段,资本很容易的全球进行流动寻找最便宜的资源进行生产,但是劳方可移动的空间大大缩小,这也就是为了全球贸易后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就是因为双方的资源获取能力差别太大)
三、凯恩斯主义
(一)理论简介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对经济大萧条的思考,突然出现的经济危机,供给侧能力本身不可能突然出现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必然是需求侧。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在整个国民经济需求侧有三个因素:出口、投资消费
1、消费(实体消费、资产品消费
凯恩斯发现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继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过度的向少数集中。但是对于有来说,他们的边际实体消费是逐步降低的,也就是越有实体消费比例越低,因此必然出现总体有效实体消费不足,但是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伴随着资产品需求的爆炸增加,资产品的泡沫的扩大,资产暴涨的本身也会吸引本来用于实体的消费,但在这种非理性狂热里,有效实体需求的不足被泡沫掩盖了,大家沉浸在虚拟的财富中。直到最后一刻发现资产品的泡沫并没有实体的支撑而破碎,于是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危机时刻,这种需求不足还伴随着恐慌的加成,因为恐慌降低需求需求降低投资萎缩,失业加剧,需求进一步萎缩,性循环。
2、投资(实体投资、资产品投资
伴随市场经济的竞争存在投资的利润必然随着厂家的加入,逐步的摊薄,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投资的收益是逐渐下降的,直到一个自然收益率为止。经济危机之前,伴随资产品泡沫的增加,投资都会抛弃实体投资,去往资产品炒作之中,加上本身实体有效需求的萎缩,也加剧了实体投资的撤销。实体投资的不足必然导致失业率的增加。伴随经济危机的出现,资产品投资暴跌,财富化为泡影。有效实体需求伴随虚拟财富的消失更加萎缩,实体投资继续下行,失业率继续高升,性循环。
3、出口
出口取决于国际需求,往往大的经济危机时刻也是下滑的。
4、经济危机总结
针对上述经济问题,凯恩斯认为:
(1) 供给侧本身产能是严重过剩的,因此有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即使已经跌破成本价,但是价格的下跌会导致通缩加剧,通缩会导致投资进一步萎缩,消费进一步下降;供给侧需要去产能保住价格。
(2) 需求侧不足是问题的关键,经济危机就是有效的需求不足导致的,如何挽救有效需求(一个是因为贫富分化导致的需求不足、一个是因为恐慌造成的需求不足)。
(3) 凯恩斯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有外界的力量来纠正这种非理性,凯恩斯认为这个角色只能是政府
5、具体措施
如何增加有效需求呢?可以针对上述总体需求发力:
(1) 消费:增加社会保障,提高大家的信心(缓解因为贫富分化导致的需求不足,有助于福利社会的成型,大大缓解了资本主义危机爆发,目前为止还是只能缓解无法解决,增加社会保障网避免赤贫口闹事破坏社会秩序;同时也可以降低大家的恐慌心理)。
(2) 投资:放水降低利率、减税增加投资的收益,吸引投资增加,带动就业增加;国家带头投资,增加基建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就业(国家带领,抑制恐慌情绪蔓延)。
(3) 出口,保持较低的汇率刺激出口。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型
凯恩斯主义模型内,最大的区别是供给曲线,凯恩斯认为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实际产出远低于健康的生产潜力,产能严重浪费,开工不足,此时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价格不变但是产出可以提高很多。在此时增发货币,拉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短期内,物价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产出提高,这也就是所谓的价格粘性,在很短的时间内价格来不及调整,价格调整需要时间
(三)模型的改良
第三个模型为两个结合的模型,当经济危机时,生产和消费因为恐慌急剧紧缩,并自我实现和加强。此时政府刺激经济可以让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以达到健康的产出规模,当力度过大时就会急剧的拉高通胀。看起来只要政府能够及时撤出,回收货币、并不会对经济造成太大的影响。
(三)实现的路径
凯恩斯主义实现主要靠两大方式:
1、 货币政策
2、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包含两个:
1、 增发货币(增发货币可以是直接增加基础货币、或者通过信贷投放)
2、 降低利率(通过增发货币来降低利率,主要是通过增发基础货币实现,因为增加信贷而不增加基础货币反而可能会增加利率,除非国家强制压低,这又会造成大部分想贷款却拿不到,权力寻租等情况出现)
财政政策
1、 政府亲自投资基础建设
2、 减税
3、 增加社保体系
现在逐渐看上述政策的实效,货币政策不管你是降息、增发货币,因为预期不好,这些都很难流入到实体经济中去。短期无法快速见效。
财政政策的减税、增加社保也是如此,见效相对较慢,只有政府投资加货币政策两者结果才会有快速的效果,只有快速因为价格粘性才会有效果。也就是政府投资或者用增发基础货币的方式、或者通过信贷的方式。两者都是增加货币,在远期都会引发通胀,有如下区别:
(1) 增发基础货币透支的是货币本身的信用,如果是负责的央行将来还需要货币回收,如果不回收就会发生通胀。
(2) 信贷增加了债务,未来有偿还的问题,如果无力偿还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引发银行破产。
上述两者如何选择需要看各国家自身的选择,但是不管哪个选择都是透支,凯恩斯主张是增加基础货币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利率。
四、哈耶克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理由(凯恩斯主义自身的不足):
(一)哈耶克对经济危机的总结
哈耶克认为经济危机都是政府过多参与的结果。政府当权在自身任期内都不希望经济下行,往往都是迫使央行过多投放货币,货币的过多投放,会造成价格机制的失灵,资产的泡沫,经济的过热,一旦政府看到经济过热开始踩刹车,于是就造成了经济危机。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经济危机可能也仅仅是短期的波动,就是因为政府的参与,波动变成了危机,拉的太高,跌下来才会更疼,此时市场自我修复能力也降低。
货币的过度投放,让价格的信息失灵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最大原因。如果价格机制存在,不为的拉高经济让狂热失控,是可以在理性、价格的指引下,重新恢复经济的平衡。政府在此时尽量少的干预经济才是最好的,因为自然的均衡最有效率。政府干预经济的前提是可以判断经济的冷热,然后进行调节,但是政府采取的政策往往都是起到了反作用,火上浇油然后釜底抽薪。
但是面对经济危机已经出现,哈耶克还是放任市场经济自我恢复,可能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的非理性的恐慌自我消化时间确实难以预计,况且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完全无所作为,政客本身也是难以做到的。
哈耶克对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需要认真的去对待。这样或许才会避免下一次大危机的产生。但是哈耶克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因为资方、劳方双方地位不平等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二)凯恩斯主义的并发症
1、国家权力扩张的担心
哈耶克认为经济危机本身就是政府过度参与造成的,你再用更深的政府介入去拯救,用权力拯救权力,得到的只能是更大的权力权力的不断扩大,政府投资的份额越来越大,很容易把市场经济变成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是没有效率的,且与民主制度相违背。哈耶克的名言:
自由,服从共同的抽象规则;奴役,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致命的自负》
2、凯恩斯主义的其它问题
凯恩斯主义实施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政府政策及时撤出的难度, 首先政府是无法准确的判断撤出时间点。另外政府撤回必然会造成失业和动荡,因为市场经济调整需求时间才可以重新回到原来的经济结构,原来的经济结构在政府介入的时候被政府挤压扭曲了,经济结构恢复需要时间,这样来看政府的刺激无法是延长了危机的时间,用未来的不确定解决当前的问题,将问题后置。
(2) 经济危机的原因思考,如果是因为收入分配导致的需求相对不足,国家采取了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最后利润和货币还是进入资本家手里的话,对于需求的改善作用并不持久,政府撤出后,劳方的需求不足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此处需要凯恩斯主义的提高社会福利政策
(3) 如果经济危机只是恐慌原因造成,仅仅是心理因素,刺激政策是可以适当的缓解,凯恩斯主义只是个心理因素的调节器,用如此代价只是解决个心理恐慌问题值不值得。
(4) 凯恩斯主义的代价,政府介入经济有如下代价:
1) 扭曲经济结构
2) 增加了债务(注意债务质量,未来可消化;留下一定的基建库存,留给以后干,过度基建未来就无可用基建可以当成调控措施了)
3) 透支了未来(不要过度透支,未来都是需要还的)
4) 造成了通胀(国家刺激经济要么印、要么负债必选其一,或者同时选)
哈耶克认为,再笨的市场总是比聪明。尤其是政府有自身利益诉求时,采取的政策往往会加剧整个经济的波动。因此凯恩斯主义本质是一个问题后置的透支治疗方案,用时间换空间。
因此哈耶克主张政府必须放弃货币权,交由市场来解决货币问题,当然这个办法是无法被政府采纳的,因此才出现了弗里德曼的一个折中方案。哈耶克的思想确实很难被政府所接受,因此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成为主流经济学,政府干预经济,政府权力扩大,特权利益增加,银行收入提高,干预的后果由全体人民共同承担,从利益看确实更加的受欢迎。但是哈耶克的警告非常有价值,凯恩斯主义不可滥用。
(三)使用凯恩斯的边界条件
国家面临经济危机时刻,是否采用凯恩斯主义,大致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债务是否已经高企,透支空间大不大,债务的消化能力如何(尤其对于债务很高后,凯恩斯主义实施难度加大,因为你平时已经用足了凯恩斯所以才会那么多的债务积,然后继续凯恩斯救凯恩斯是火上浇油)
(2) 国家的制度是否有纠偏制度,是否能及时撤出(此处非常重要,货币超发的收回,经济结构的调整恢复,不然就很容易掉进凯恩斯主义的陷阱,不能自拔,一撤投资经济就下行,一下行就继续凯恩斯,导致经济结构完全扭曲,增加了贫富分化,压抑了实体经济,然后还债务积造成债务危机)。
(3) 经济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可以对症下药来提振信心,而不是用透支和债务的方式。
市场经济的波动产生的情绪性的过度反应,以及自我强化,是否可以用其它办法来抵制?尤其是经济下行产生的恐慌,只能用透支和债务治疗么?就像中国目前阶段,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才是扭转大家心理预期的最好的办法,而不是继续凯恩斯的透支和债务,这个两个对国民的心理预期已经产生了,相反的消极影响,开始泡沫化了。凯恩斯主义本来就是一个挽救经济危机的恐慌心理,很容易产生债务和泡沫。当这种心理过分蔓延,本身就代表了凯恩斯主义不能继续了。它自身成了心理扭曲的原因,它成了狂热的源泉,泡沫的发动机。
最后,一旦使用凯恩斯主义后遗症最小的还是改善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大家的消费信心,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的转型。从长期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此必须从供给侧下手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出,提高效率本身就可以降低价格增加需求。
另外凯恩斯主义务必不能长期化,长期化必然导致投资效率边际递减,经济结构失调,资产泡沫加大,债务危机爆发。
五、弗里德曼
(一)《美国货币史》(1963年出版):1929年-1933年流通货币、存款都缩水了三分之一。这种货币缩减,货币缩减导致利率无法下行,投资无法扩张,失业无法解决,实体需求无法增加,进入性循环。
弗里德曼和许瓦兹认为,只要美联储能加大货币供给,就能可以切断这个性循环,让经济走上正规。弗里德曼建议国会通过立法,强迫美联储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应该维持在每年3%到5%,这样就能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个比哈耶克更容易被国家接受,且不容易出现通缩)。
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差别:
1、相同之处:都是增加货币供应
2、不同之处:
(1)弗里德曼主张货币数量稳定增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币值的稳定,从而使价格信号不发生混乱。
凯恩斯没有这个货币数量的限制,国家投资、改善社保都需要大量的货币投放。这些政策时间内可以奏效,长期确实会造成债务增加、货币通胀,回收又会造成经济震荡。
(2)弗里德曼主张国家只要货币政策环境稳定,其它交给市场经济配置。经济危机已经发生,这时候货币主义无所作为,政治压力很大。
凯恩斯则提倡为了快速从危机走出,需要国家下场增加投资,提高就业,效果立竿见影,政治家有政绩,投资有利益。但是后期确实会扭曲经济结构、通货膨胀、债务增加,属于透支未来的治疗方案,未来需要补偿,这家就是为何凯恩斯长期是无效的,只能用来短时间治疗危机使用。把治疗方案当长期经济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副作用急剧增加,经济结构扭曲加剧、通胀压力大增、债务危机加剧、透支加剧、未来更加难以偿还。有时候凯恩斯主义就是把短期危机长期化,长期化必然滞涨结局因为:
1) 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基建项目的效用越来越低)。
2) 长期债务积必然会造成债务危机、同时叠加通胀
(二)自然失业率
1、国家看到失业率提高就加大政府开支,拉高通胀,失业率就降低了(菲利普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成反比)。弗里德曼认为经济有自然失业率,国家强制通过开支来降低失业率是无效且短期的,未来失业率必然还会回到自然失业率,留下通货膨胀。
2、1973年石油危机后,凯恩斯主义政策失效,失业率和通胀率同时很高,降低失业率通胀率将继续增加,降低通胀失业率又会增加。此时大家看到了弗里德曼的正确性。
(三)诺奖后
诺奖后,弗里德曼大肆鼓吹自由主义,减少国家干预,宣传自由市场经济。名言: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
六、美国经济发展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阶段(-1933年):供给侧
亚当斯密开始的纯粹的市场经济,完全由市场来主导一切资源分配。当时面对的是短缺经济时代,因此经济学家关注的也是供给侧的效率提升问题,保证整个产出的最大化,效率第一,当时需求没有问题。
但是只靠市场自由竞争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严重贫富分化后,因为边际消费递减,导致了消费不足,实体经济需求下降,同时实体经济投资随着市场化的竞争利润率也逐步下跌,利润率下跌和需求下跌叠加导致实体行业大规模的倒闭,失业率提高。
的货币在消费需求满足后大量剩余,在资产领域追逐,资产价格暴涨(尤其是股票),资产暴涨的同时又会吸引实体的资金进入,导致实体行业更加的衰落。两者的间的张力到达某个点的时候,行情就会爆裂,崩塌下跌。经济危机的爆发又导致大家去银行挤兑,银行也面临大面积倒闭。倒牛奶、烧棉花大规模出现。最终结果也表明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其结果未必是合理的,因为自由市场理性假说本来就有问题,单个决策有时候看起来是理性的,但是这个理性有限制。一群理性叠加起来也未必是理性。反而是经常非理性占了主导,要不狂热、要不悲观,不是中性的,是在狂欢和地狱之间随机徘徊的动物
大萧条以前英国还是头号强国,当时美国是制造大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黄金快速流入美国美元,美元升值,英国进入通缩阶段,当时英国找到美国让其贬值以缓解英国的通缩,美元为下调利息,放水刺激整个经济过热,尤其是股市保证金制度的创立,更是让股市暴涨,黄金加速流入美国,催生了巨大的股市泡沫,英国加息后,黄金回流,股市泡沫破灭。
大萧条有经济自由化的结果,也有国家干预的叠加,两者共同造成了危机的爆发。国家干预没有逆周期而是和周期同步共振。但是逆周期能做到么?
过热的时候火上浇油,过冷的时候又釜底抽薪,这恰恰证明了政府不是降低了波动。有时候你人为的造成狂热,下跌就会更疼,恐慌也就更严重。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1939):需求侧
现实的危机、放任自由市场经济的失败导致了全国人民改革的呼声强烈。此时凯恩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罗斯福新政如下:
1、 银行放弃金本位、放水、对外贬值刺激出口。
2、 国家进行行业规模控制和指导,防止产能过剩。
3、 国家补贴杀牛去产能
4、 大规模基建刺激投资和就业
5、 提高社会保障
6、 给穷人发救济金
上述举措增强了国家权力、借鉴了计划经济的好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修缓解了贫富分化(对照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几乎一模一样)。
德国当时也面临这种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加强了政府权力,最终走向了法西斯主义,开启了战争解决问题的道路。
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小实验,成功性与否很难判断,如果没有二战、马歇尔、技术革命等后续支撑未必成功
(三)、二战(1939-1945年)外部需求侧
二战爆发了,外部的军事需求暴涨、美国从二战中获得了大发展成功的消化了过剩的产能,走出了经济危机。
(四)、二战后(1945年-1951年):马歇尔继续刺激外部需求
1945年后战争结束,出口需求急剧降低,冷战开始。(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成为国际货币,美国黄金占全世界储备75%以上,其它国家无力绑定黄金)
1947年7月-1951年马歇尔计划开始,美国产能得到了充分的消化。
(五)、(1950年-1973年)内部需求
二战后,国家控制深入控制经济。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福利普斯曲线深入人心。直到石油危机后,凯恩斯主义面临挑战。弗里德曼的正式登场。
(六):(1973年-2007):自由市场经济(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
二战后大量国有企业出现,此时面临的问题是这些国有企业如何处理。民众也是不希望国有企业改制。
计划经济的出路有两个,一个是彻底的转变为市场经济。还有一个是继续计划经济。继续计划经济的最大问题是,伴随计划经济的推行,腐败等低效率就必然出现,然后为了消灭这个东西就只能用更强大的权力,也就是极权。
撒切尔夫人的英国改革,采取了哈耶克的思想,没有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标志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后撤,市场经济重新占领了经济市场。大幅的减少了因为二战导致的经济国有化。
2001年互联网泡沫后,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美联储降息拉房地产,最终导致次贷危机。
也是因此导致了次贷危机的产生。自由市场的狂热。重新开始反思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又开始介入经济。
在上述五和六的阶段内经济推动作用还有如下内容:
1、 婴儿潮的人口红利
2、 社会福利的保障人群扩大、水平提高,福利社会的形成,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消费。(外部也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3、 女性地位提高,参与社会活动。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加强了国家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力,缓和了纯粹资本主义的短视性
5、 军事技术的民用化,促使技术大幅提高
6、 产业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的行业比重增加
(六)、次贷至今(2008年至今)
次贷后,美国传统行业的需求、房地产需求基本达到了彻底满足,美国转向创新驱动的供给侧方向,牢牢把握最前端的科技地位,以此供给侧的创新,带来新的需求。(参照中国的供给侧改革
另外次贷还提出了一个大银行的自我约束问题。面对巨额利益时,能否做到对风险的控制?大而不倒,赢了赚钱,输了国家托底的政府背书是否合理?
七、中国风雨二十年单独成章吧,篇幅过长了。。